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要忽视网络“沉默的螺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07:20 长江商报

  演员孙俪不满受助生月消费超500元,爱心资助半途而废。名叫张海清的受助大学生因此不满,写信给重庆电视台的记者,将他与孙俪母女反目成仇的过程披露。而记者将内容公布在博客上,希望探讨“社会如何对待爱心”。(11月30日《华商报》)

  这事在网络上公布后,引来数千网民的议论。绝大多数人都谴责那位受助生的“忘恩负义”、“大手大脚”,认为孙俪没有错。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网

络舆论环境一边倒的现象,而这样的现象在最近频频发生,如张钰、饶颖事件,教授哭穷事件等等。在全球网民最多,网络环境比较宽松的中国,值得警惕。

  我们看到的分明是一部分人的“网络暴政”,一些网友发表的网络言论,已经超越了正常理性,由此完成了虚拟空间中对当事人的道德审判。所以前段时间有人呼吁遏止“网络暴力”,政府也在考虑实行“有限实名”。

  但是,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人忽视了这种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现象。

  “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的理论,它的基本假设是:持某种意见的人可能更愿意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营造一种意见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意见的反对者觉得自己是被冷落的,便退缩起来,沉默不语。

  “沉默的螺旋”现象在网络环境下也存在,有学者对北京和上海高校学生做的调查发现,当个人意见与周围的意见气候一致时,个人会无所顾虑地表达意见;当他发现与周围的意见气候不一致时,则可能采取一些折衷行为,这种行为会使其他人的意见占据上风,形成主流意见,构成网络舆论。

  网络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拥有了话语权。相比其他媒介,互联网具有更高的自由度,也更利于民意的发育和表达,因此逐渐成了反映民意的重要公众区域。我们许多民意调查都开始在网络进行,“网络民意”也越来越被重视。

  但是,随着中国网民队伍的壮大,特别是青少年网民数量的增加,冲动性宣泄开始在网络言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某些领域,它甚至占据了主导地位。一部分人因为受虚拟空间匿名的保护,个人发表意见的行为往往比在现实生活中更为大胆,更为激进,更能形成一种社会舆论。而另一部分民意就在“沉默的螺旋”中掩盖。结果,反映出来的民意中,不少就成了不真实甚至虚假的民意。

  这样的“沉默的螺旋”越多,对客观理性的民意形成机制越有害。比如,上面那个名叫张海清的受助大学生,在疯狂的“道德口水”面前可能会受到伤害,但是在“沉默的螺旋”作用下,他可能受到更大的伤害。这对多元化时代的社会民意来说,显然不是一种理想状态,很可能误导民意甚至误导决策。

  周晓翔(四川成都 资深评论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