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助残济困的另类探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09:00 大河网-大河报

  

助残济困的另类探索
一个以助残济困为目的的民间社会公益团体,成立不到半年便募集善款1300万元,确定救助特困人口1.08万户,对600名残疾人免费技能培训,免费为300多人做了白内障手术,资助一批优秀贫困大学生,并动员众多爱心人士加入到助残济困的行列,走出了一条独立于官办慈善团体之外的民间助残的新路子。

  古稀老人重见光明

  “俺真没想到,我在有生之年还能看见东西。”古稀之年的杨保珍老汉激动地说。

  杨保珍是安阳县吕村镇孙奇村人,一家7口人,上有90多岁的老母,下有儿子、儿媳和3个孙子孙女,但全家赖以生存的只有几亩薄地,生活过得非常拮据。

  “你问我看不见东西多少年了?不短了,有20多年了。”杨老汉说,“听说这种病能看好,但得两三千块钱。俺家穷,哪能拿起这么多钱啊。俺想这辈子就这样算了,没想到党和政府一下子帮俺老汉个大忙,俺感谢不尽啊!”

  杨保珍说,眼睛看到东西了,他现在每天能赶着家里的几头羊,到地里放羊。

  是谁给杨保珍老汉带来光明?不是政府的慈善机构,也不是国外的慈善捐款,而是我省新近成立的一个民间社会公益机构——河南省助残济困总会。

  目前,在安阳县已有308名像杨老汉这样的白内障患者,在省助残济困总会开展的“曙光行动”中重见光明。

  安阳县残联负责人介绍,安阳县大概有1150名白内障患者。目前已完成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308例,明年5月底前,所有的白内障患者均可全部完成手术,这些在黑暗中生活了多年的贫困百姓可以重见天日。

  这个给杨保珍老人带来光明的省助残济困总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它是怎样诞生的?

  民间慈善助残的尝试

  “触动我们成立助残济困总会的想法,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助残济困总会主席张世军介绍,今年五一期间,他回到老家三门峡,看到一个多年寡居的60多岁的老太太拉扯一个儿子生活,儿子好不容易长大了,能到附近的钢厂打工了,可没想到,儿子在企业出了工伤,双腿被砸断。

  “看到老太太和她砸断腿的儿子,我心里很难过,后来专门派人给他送去了500元。”张世军说,通过这件事,他想到了许多,社会上有太多这样可怜、贫困的人,他们非常需要社会的救济,但在政府、在我们现有的慈善机构还没有能力照顾到每个贫困者的情况下,社会上还需要一个机构来帮助他们。

  “经济发展到现在,我们也有条件成立这样的民间公益组织。”张世军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每一个公民都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但近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快有慢,分配有多有少,分配差距有点拉大,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贫困人群和残疾人员,他们是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爱。在改革开放中,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先富起来的这一部分人,也都有爱心。但是由于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他们不知道钱该捐给谁,有时候捐钱觉得不放心,有钱也不敢捐。如果能成立一个机构,进行阳光操作,让富起来的这些人捐的钱都花在困难群众身上,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今年7月1日,一个以关爱贫困群体为目的的机构——河南省助残济困总会正式成立了。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世军担任总会主席。

  作为一家公益性的民间慈善组织,在没要国家财政一分钱的情况下,不到半年时间,便已募集资金1300多万元,创造出民间慈善组织募捐的一个奇迹。

  残疾人朋友踊跃捐款

  “成立一个民间公益社团,当初我心里也没底,原来我想能募集到两三百万元就不错了,没想到大家捐献的热情这么高,他们太让我感动了。”一说起当初的捐献场面,张世军就激动不已。

  董建志,平顶山市某印刷企业的负责人,也是一个残疾人,多年来靠自己奋斗打出了一片天地。当听说省助残济困总会成立的消息后,他专程赶到郑州,代表企业职工捐款10万元。董建志说:“这点钱的确不算什么,省助残济困总会是专门为咱残疾人服务的组织,我听到消息高兴啊。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我生活富裕了,但我不能忘了其他残疾人。又有一个帮助我们残疾人的组织,咱不支持谁支持?”

  不久,省助残济困总会办公室内来了一位坐着轮椅的残疾人企业家。这位自幼双腿残疾但自强不息的企业家,靠自己的奋斗,在残疾人福利行业打拼出一片天地。在报纸上看到省助残济困总会成立的消息后,他彻夜难眠,第二天一大早就让工作人员推着他来到郑州,非要捐款。看到这位企业家的情况,工作人员感慨万千,实在不忍心接他的钱,最后在这位人士的一再要求下,才接受了10万元的捐款。

  在为残疾人热情的捐款中,还有一个让人感动的人,他就是安阳市河南超越企业集团的董事局主席杨清合。为了让家乡的1000多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他与省助残济困总会、省残联、省委统战部共同发起了“曙光行动”,并慷慨解囊100万元,作为白内障患者的手术费用。

  “我是一个从贫困中走出来的企业家,我更知道贫穷的痛苦。”杨清合介绍,他小时候家庭贫困,眼睛几乎失明并差一点失学,因此,他比平常人更能理解残疾人的痛苦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现在靠党的好政策,他成为一家资产达10亿元的跨行业、跨地区的综合性民营企业的老板。“富而思源”,企业发展了,他们把投身公益事业、向社会献爱心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向社会捐献300多万元,资助文化事业500多万元。

  “本来一直在想今年应该给社会做点什么,正好省助残济困总会成立,我们双方的想法一拍即合,于是有了安阳县‘曙光行动’这件事。”杨清合说。

  “社会各界的帮助,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因为他们捐的钱也是血汗钱,我们要把他们捐的血汗钱花到最困难的群体身上。这样他们感到高兴,我也感到欣慰。如果我们把这些钱花到了不恰当的地方,浪费掉了,这样做我对不起朋友,也对不起残疾人。”张世军说。

  如何把募集过来的钱用到最需开展的项目上,省助残济困总会经过认真考察后,确定了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救助特困家庭等项目。

  “阳光行动”助残疾人就业

  “没想到还能免费参加电子技术安装学习,这可是给我们残疾人办了件大好事啊!你问学习的情况?不错,现在电子安装方面的基本技能我都掌握了。”在新安县技能培训学校一楼电子技术安装培训教室,正在学习的县城西街居民张荣杰说。

  “培训班给我们全家带来希望。”指着身旁的一位男士,张荣杰介绍,这是他的哥哥张荣江。他们希望通过3个月的免费培训后,能靠自己的能力挣钱养活自己。

  说起自己的家庭,张荣杰介绍,因先天性遗传,他们弟兄3个都是残疾人,他们得的是一种叫“内翻马蹄足”的疾病,目前行动非常困难,几年前,他哥哥就是因为这种病去世的。

  “这是一种目前医学无法解决的难题。”旁边的新安县残联理事长张晓红介绍,得了这种病的人,18岁以前和正常人一样,18岁以后病情发作,他们双腿的骨质会逐步疏松,最后,骨质就支撑不了全身,病人只得卧床不起。

  “母亲、大哥都是因这种病去世的,父亲前几年也去世了。”张荣杰眼里流下了泪。前几年和妻子离婚后,张荣杰现在带着孩子和哥哥艰难生活。因生活困难,孩子不得不辍学在家。张荣杰和哥哥靠捡破烂维持生活。虽然政府给他们办理了城市低保,但每人每月才40元,维持一家人基本生活非常困难。

  “听到省助残济困总会组织残疾人免费培训,我们哥俩一起报了名。”张荣江高兴地说,他们希望学成后,能找到一份工作或能摆个电器修理摊儿,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靠自己的劳动让失学的孩子重新进入校门。

  张晓红介绍,目前在这里参加培训的有50名残疾人,主要开办了电脑、电焊、电子技术安装3个培训班。培训期间,学员的吃、住、培训费用全免。学员毕业后,他们负责将大部分人安排到广东、上海等定点企业。

  “一人就业,救活全家。”省助残济困总会负责人介绍,为提高残疾人的技能,总会和省、市残联出资90万元,开展了推动残疾人就业的“阳光行动”。目前他们在全省4个市的12个贫困县(市)筛选有就业能力和就业需求、符合培训条件的600名残疾人作为培训对象,通过培训,让他们精神上自强、生活上自立。培训时间短则3个月、长则6个月。目前他们已经开展培训一个多月,培训结束以后要保证达到85%以上的就业率。这次培训对残疾人来说是全部免费的,每个学员学费1500元,共90万元。

  救助1万多个特困家庭

  “要给俺家400元补助,真的吗?太感谢你们了。”握着登封市残联刘志洪的手,刘志国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刘志国是登封市大冶镇西施村山怀村民组的一个双下肢残疾人,因妻子智力方面有问题,受先天性遗传,两个孩子脑子也不太好使。如今,大女儿出嫁了,他们一家三口,靠每月民政部门给的72元低保资金生活,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在这次省助残济困总会和省残联举办的救助贫困残疾人行动中,刘志国一家被推荐为受资助的对象。

  “有了这么多钱,俺家的生活要好过多了。”刘志国说。

  “像刘志国一样,我省有1.08万个特困家庭将得到省助残济困总会的救助。”省助残济困总会的杨洪斌介绍。为救助贫困的残疾人,12个试点县(市、区)的领导非常重视,省助残济困总会、省残联等有关部门组织七八千名工作人员,利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对郑州、洛阳、濮阳和三门峡4个市的12个贫困县(市)的残疾人进行了全面普查,从中筛选出数百万名贫困人口,其中残疾人48万人,又从48万残疾人中挑选出1.08万户特困家庭作为今年首期的济困对象。

  开辟慈善济困新路子

  省助残济困总会为我省慈善事业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河南省助残济困总会的诞生和发展,体现了我国民间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国家民政学院教授、我国长期从事慈善事业研究的专家杨教授认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终止不断衍生的弱势群体,消除由于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实诸种原因给他们造成的灾难、痛苦和不幸。同样,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靠政府的行政职能来承受和解决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难题。

  杨教授介绍,目前,我国下岗职工人数不少,孤儿有数百万。怎样解决此类社会难题?放眼世界,无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角度看,我国现阶段社会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都还有很大的差距。以美国为例,1998年非营利公益机构共有160万个。这些机构及其义工,涵盖美国文化、教育、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老年人服务、消除贫困、安置就业、社区改造、环保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和动荡,满足了各种不同的社会需要。在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我国政府改革“小政府、大社会”的总体构想,完善、健全由政府职能部门直接运作的社会保障机制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创造条件,推进以民间名义和形式出现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

  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民间社会公益团体?在我省长期做社会学研究的杨杭军博士认为:“省助残济困总会的发展,表现了许多社会有识之士对低收入人群和生活困难群众的关注,拓宽了社会救济的渠道,补充了政府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了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和慈善氛围。”

  □记者夏冰文李文波图

  省助残济困总会组织残疾人免费培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