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产“双轮”驱动常州经济“双高增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09:11 常州日报 | ||
10月份,我市工业生产再创历史新高,月产水平直逼300亿元大关,前10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696.8亿元,同比增长30.2%%,成为常州经济最为夺目的亮 点。作为常州经济“短腿”的现代服务业更是异军突起,成为名副其实的“后起之秀”,前三季度全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371.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5.7%%,服务业在全市税收总额中的比重达到34.7%%。■点击关键词■ 双轮驱动 不久前通过的《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到“十一五”期末,常州要基本建成现代制造业基地,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高效农业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格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多种场合提出,常州要积极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坚定不移地实施“双轮驱动”产业战略,对于实现常州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判断一个地区产业水平如何,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三次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二是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根据“配弟—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上述两个比重按照一、二、三产业的次序逐步提升,与其相对应的分别是农业、工业和现代发展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或者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时期,其产业发展战略是不同的。常州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产业产值占全市经济的比重已经由建国初期的69.8%%下降到去年的4.3%%,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84.7%%下降到15.9%%;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由12.8%%提高到61.1%%,从业人员的比重由6.1%%提高到52.7%%;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由17.4%%上升到34.6%%,从业人员的比重由9.2%%上升到31.4%%。从中可以看出,我市产业变动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一个明显的轨迹是:随着常州二、三产业的强劲拉动,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持续高位运行,经济结构也逐渐与先进地区接轨,至2005年底,全市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95.7%%,超过全面小康社会指标92%%的目标值。 ■点击关键词■ 双高增长 在加快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中,常州通过调高产业层次,调优产业结构,实现了高效益、高质量的“双高增长”,走出了一条具有我市特色、符合地区实际的发展新路子。 工业投入一浪高过一浪。2006年是常州有效投入年,大幅度增加投入的背后,是工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工业投资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开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及软件、机电一体化及装备制造、化工及生物医药等六大产业,特别令人自豪的是,常州的输变电产业已名列全国第一,轨道交通产业开始领跑整个华东地区。我市工业经济在整体上明显呈现出规模企业、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均衡发展、三足鼎立的架构。2005年,全市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4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2500亿元,分别是“九五”期末的1.7倍和2.8倍。 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崛起。市委、市政府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确定并落实了一批服务业项目,现代服务业在良性轨道上加快上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371.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5.7%%。今年我市把服务业招商作为重点,通过建立服务业招商项目库,举办境外专题招商活动等措施,积极吸引外资进入服务业领域,服务业已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领域。1-9月份新签服务业外资项目64个,同比增加10个;协议利用外资7.8亿美元,同比增长84%%,在协议利用外资中的比重达32%%。前三季度,全市服务业完成投资244.7亿元,同比增长26.1%%。目前,服务业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份额已接近50%%,正逐步取代工业成为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的主要产业。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为制造业提升产品品质和整体水平创造更好的环境,推动工业良性互动健康发展。本报记者李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