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穗423名“男同”检出7例艾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09:36 南方日报

  穗423名“男同”检出7例艾滋

  广东艾滋病性传播比例逐年上升外来工“同志”族浮出水面

  本报讯今年,广州423名男同性恋检出7人感染艾滋,感染率达1.65%。其中,“外来工同志族”首次浮出水面,暂未检查出艾滋病毒。

  今天是第19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仍然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表示,不仅吸毒者、“小姐”,男同性恋者也是艾滋病高危人群。调查显示,除了前几年报道的年轻白领群体外,外来工、大学生群体中“同志”比例也相当高。我省明年将对该人群进行积极行为干预,在工厂推广安全套使用,在大学校园里推行“同伴教育”。

  同性恋“染艾”比例倍增

  据省卫生厅通报,今年1—10月,广东新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4823例,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4%。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林鹏解释:从传播途径来看,目前我省还是吸毒感染为主,但这一比例正在逐年下降,从前年的88%、去年的81%降到今年的74%。

  而性传播的比例逐年上升,包括同性性传播和异性性传播。其中,异性性传播增长很快,从2004年的8.45%到2005年的13.94%,今年达到21.6%。而同性间性传播在2004年仅占0.34%,2005年占0.8%,今年达到1.6%。

  林鹏介绍,所谓的性传播感染也并不都是通过商业性行为。异性传播中,有很大比例是因为伴侣吸毒而被间接感染的。而在性工作者中,根据去年的一个调查,1000多个“小姐”中只有2人检查出是艾滋病感染者,感染率低于1%,比今年调查到的男同性恋感染率还低。但专家强调,调查样本量有限,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不能用来比较、推论。

  工地男工友易“擦出火花”

  继前几年对广州地区男同性恋进行队列研究后,今年省疾控中心艾滋所又采取新的“同伴推动”方法,即俗称的“滚雪球”法,规定每一个接受调查者只能再介绍3个人来,以避免某一类人占的比例过大,数据相对来说更有代表性。

  根据对423个男同性恋的调查,其中7个证实为艾滋病感染者。与往年网络调查相比,今年新增了外来工人群,占总调查人数17%。他们对艾滋病的知晓率相对较低,对一些诸如“日常接触会不会传染艾滋病?”“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染艾滋病?”等问题,知晓率也不到50%。而往年网络调查一般都是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人,知晓率可达90%以上。

  据艾滋病防治研究所王晔医师介绍,农民工中由于工地上男多女少,性生活得不到满足,而转向男男性行为的“境式同性恋”。“工地上的农民工宿舍简陋,几个人睡通铺有时候很容易‘擦出火花’。”

  调查中,年龄最大的“同志”50多岁,最小的十四五岁中学生,其中大、中学生占6%。“男同志中较活跃的还是年轻人,现在随着社会宽容度增加,很多同性恋者敢于跟同性爱人同居,选择自己的生活。”

  三成“同志”也有女性伴侣

  专家介绍,根据国外研究,人群中2%—4%有同性恋倾向。根据圈内人士估计,广州地区约有1万多名活跃的“男同志”。

  专家强调,正如人有左撇子,同性恋也属于正常人群,不是“变态”,与艾滋病不能划等号。他们之所以会成为高危人群,主要是由于一方面社会压力,很多“同志”与伴侣难以维持长久关系,所以普遍存在多性伴问题。根据此次调查,个别人在3个月内性伴侣超100人;另一方面,其性交方式容易容易造成HIV病毒入侵,因而感染率比正常人群高几倍。

  值得关注的是,接受调查的男同志里面,有双性性行为的占三成多,逾17%已婚。这就意味着艾滋病毒的跨性别传播危险性在加剧。

  派“套”入校园与学生面对面

  “调查不是目的,明年的工作将侧重在干预。”林鹏介绍,艾滋所计划在干预手段上“三箭齐发”:

  一是通过网络,跟“广同”网站建立联系,把一些健康资讯直接通知到每一个在网站上注册的“同志”。

  二是通过外展工作队,在公园、酒吧、桑拿等同性恋人群密集的场所派发安全套和防治知识小册子,以及继续开通同性恋热线,既可帮“同志”解答一些心理问题,也可传递健康信息。

  三是走进校园。近几年学生“同志”增多,计划在校园建立宣传阵地、开讲座等方式来宣传艾滋病知识,与学生“同志”面对面宣传。

  对于调查发现的感染者,疾控机构将按照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免费提供健康咨询和抗病毒药物,定期做体检、随访工作。

  陈枫林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