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黄健翔辞职媒体没必要“大书特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2日06:00 光明网
魏俊兴

  用一首诗词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媒体报道“黄健翔辞职”之事,一点不过分。

  近日,有关黄健翔辞职和围绕其辞职的方方面面的消息、评论,几乎所有的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络都作了多次甚至连篇累牍的报道(刊发)。笔者输入“黄健翔辞职”几个字,从6个网站搜索的结果是(截至11月21日14时30分):百度:384000篇;谷歌:36200

0页;雅虎:1900000项;搜狗:496431网页;中搜:3120000条;爱问:837000篇网页。虽然有不少是重复的,但网站中针对一个人或一个人的一件事,出现(刊发)多达最多312万多、最少36万多条(项、篇)的消息,这在媒体报道中,恐怕不多见。

  看报道内容,无非是“黄健翔辞职事件、内幕、原因、为什么辞职、评论、报告”和“黄健翔辞职罪证”等等。甚至出现“黄健翔辞职诽闻、黄健翔老婆、妻子、女儿、离婚”等等与辞职毫不相干的本属于个人隐私的东西。这些消息,也将央视体育部的领导和不少同事牵了进去。虽然每篇报道都说的“有鼻子有眼”,白纸黑字看起来跟真的一样,但究竟有多少是真的?大概记(作)者本人和刊发的媒体也说不清楚。不知媒体这么“起劲”地拿黄健翔辞职说事,究竟想说明什么?这么不惜版面如此大肆渲染,想达到什么目的?想在受众中产生什么效果?

  《济南时报》20日刊登消息:19日凌晨,黄健翔在个人博客上留下一份“声明”,其中写到“本来,我是希望得到一份宁静的。但是,看来这只能是奢望了。”说是“自16日11点30分央视大门至19日凌晨,还不到37个小时已经乱成这样了(指满天飞的各种猜疑、传言),我只能打破沉默了。我的离开完全是由于个人原因,与任何其他人或事情都没有关系。我本来想等自己清静一段时间,但是,那些甚嚣尘上的媒体恶炒,让我必须开口:我要感谢中央电视台,感谢我的各级领导和所有同事,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要感谢所有支持我喜欢我的观众、球迷和网友。对那些一直爱听我的解说的朋友,我只能说声:对不起。”并说此后回答网友的问题时,谢绝记者探访。如果这个消息确切,起码表明了黄健翔本人的态度。

  来自中新网的消息称(11月21日电):20日,黄健翔在辞职后首次亮相,作客国内某网站,倾诉了自己的衷情。揭离开央视真相,抨击某些人“中国式阴谋”,随后,他意犹未尽,在自己的博客网站上连发多篇文字,阐述自己离职前后的故事和对将来的打算。

  说是在接受某网站的采访时,黄健翔被问及了最敏感也是最让人关注的问题,也就是他为什么要选择主动离开央视。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他的同事曾向央视领导打小报告,罗列了他一系列的参加商业活动,不遵守央视纪律的“罪名”。对此,黄健翔表示:“这个问题如果简单地说就是一次个人的选择,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己的思考吧,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然后觉得离开可能对自己更好一些……总之就是一次非常平静的一种个人就业、个人生活的选择。”“(我辞职)与任何别的人或者别的事情都没有什么关系,这点我也特别想通过我的官网告诉这些喜欢我的球迷朋友、网友朋友,不要去听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

  随后,意犹未尽的黄健翔还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上发了两篇文章,表示:“这两天的媒体漩涡里,总有一种典型的‘中国式阴谋’,就是一定要把我的离开归咎于人际关系的好坏……”他愤怒的表示:“如果记者们真有这种好奇心,和事业上的认真劲头,采访一下我的前同事,侧面了解一下我的为人、人品,只要不逼着大家谈所谓的‘辞职内幕’,应该不是什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吧?可是,没听说谁真地去采访了啊?”在随后发出的一篇文字中,他则希望能够淡忘过去,放眼未来。

  如果上述消息确切(之所以说“如果”,是说作为受众的我们广大读者(观众),不知媒体上的报道究竟那些是真实的?),在表明黄健翔本人对辞职事件态度的同时,不也是对媒体那些“甚嚣尘上的恶炒”和记者们不负责任的报道的有力回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样说,并不是说媒体报道此事有何不妥,而是说报道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适可而止。对黄健翔辞职,媒体有没有必要如此“大书特书”?在几亿读者(观众、网民)中,真正关心黄健翔辞职的有多少?《扬子晚报》网搞的调查(截至11月21日13点20分),似乎能说明一定问题。参与调查的2500人中,认为“应该离开,留在央视难有更大发展”的1073人,占30%;认为“不应该离开,离开央视是他的损失”的203人,占6%;选择“不关心,走不走与我无关”的2224人,占64%。从上网人员年轻人占主流看,绝大多数人对黄健翔辞职并不关心。媒体不顾及大多数受众的意愿,连珠炮似的追逐报道,有这个必要么?再说,媒体的资源是有限的,等待、需要和希望报道的国计民生方面的大事的信息,多得很。我们的媒体难道不应该把笔头、镜头对准这些广大受众关注的大事?

  不该多报道多报道,不该大肆渲染的大肆渲染,尤其是在没掌握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乱报道滥报道,既是媒体的大忌,也是读者(观众)最为反感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媒体的信任度和公信力。孰轻孰重,媒体应该深思反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