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美国西海岸走进太平洋世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3日00:05 环球时报

  在过去的200多年里,世界财富增长的80%都来自大西洋两岸的国家。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世界财富的增长点开始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据估计,在这个新世纪中,全球70%的新财富将由环太平洋地区创造,而中国沿海地区和美国西海岸无疑将发挥重要作用。从深圳出发,集装箱货轮航行到美国西海岸只要15天,而到东海岸要33天。这个简单比较反映出了美国西海岸和中国的密切关系。近年来,中国等亚洲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让很多美国西海岸人都惊呼“太平洋世纪”已经来临。

  “是中国人给了我饭碗”

  这两年在美国西海岸发生的变化让《环球时报》记者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暖风。在洛杉矶环球影城采访时,记者发现一名黑人工作人员每逢见到黄种人游客时,都用中文打招呼,“你好”、“请慢点走”、“请坐稳了”、“玩好了吗”。记者在和他聊天时了解到,他前年还失业在家,去年他到环球影城找工作,雇主知道他能说中文,二话不说就雇用了他。他说:“是中国人给了我饭碗。”从西海岸最北端华盛顿州的西雅图港、塔科马港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奥克兰、长滩港,直至最南端的圣迭戈港,这一条黄金走廊,再加上夏威夷、阿拉斯加这两个州,已经成为美国通往中国等亚洲新兴国家的广阔前沿阵地。

  1784年2月,从美国东海岸的纽约港驶出了第一艘直抵中国的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它开辟了中美关系的纪元。205年之后,第一艘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货轮“柳林海”号驶进了西海岸的西雅图港。当时的《纽约时报》报道说:“中美海上航线在中断30年之后,中国的第一艘货轮停靠在西雅图港,军乐队奏起了欢迎曲,政治人物在料峭的寒风中等待着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但是,这个在春寒中驶进美国港口的中国货轮却预示着太平洋暖风的即将到来。

  20多年过去了,西雅图港、长滩港已经成为中美贸易最繁华的港口。2004年8月,《环球时报》记者亲眼见证了7.7万吨集装箱船“中远长滩”号首航抵达美国长滩港的场景。记者在现场看到了美方员工是如何欢欣鼓舞。因为“中远长滩”号的到来,使港口的业务量有了进一步保障。中国与美国西海岸的贸易往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0年前,中远公司与长滩港务局达成了租用废旧海军基地的合同,但因政治原因而使这项纯商业的合同变成了反华牺牲品。如今,西海岸终于走出了对华误解的阴影。

  中远公司总裁魏家福博士对记者说,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世界航运发展的原动力。美国一直有人说,美方在中美贸易中逆差很大,认为中国的发展剥夺了美国人的就业机会,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他告诉记者,中远公司就雇用了600多名美国公民,给美方提供了就业机会。中远开通的到美国波士顿的直达航线,保住了波士顿9000名员工的工作岗位。

  在西海岸北端,港城塔科马也意识到了拓展国际市场、走向亚太、走向中国的重要性。塔科马市经济发展部主任佩蒂、港务局长法雷尔都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对外贸易的成功使得塔科马港与中国的货运往来发展迅速,进入塔科马港的中国远洋货船在日益增加。目前中美两国进出口贸易是稳定的大市场,塔科马应抓住时机,加快拓展环太平洋贸易市场。

  在美国,西海岸各州向来具有开放与包容的传统,以加州为最。西海岸的美国人不仅最先感知了太平洋彼岸刮来的中国暖风,也是从这股暖风中得益最多的。曾经在洛杉矶工作的美国中国总商会副会长杨苏先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西部是美国距离中国大陆最近的地区,也是美国通往亚洲的西大门。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有诸多天然良港。就经济与人口而论,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第一大州;就中美经贸合作关系而论,加州也是美国第一大州。中国在西海岸的影响在硅谷也得到印证。硅谷的人口仅占全美国人口的2%,却吸引了全美国近40%的风险投资。华人、印度人企业都在这里崭露头角,记者在硅谷采访曾见到网讯公司总裁朱敏先生,在他看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随着亚洲各国的发展,硅谷今后对华人公司、印度人公司的接受、认可程度都会更好,会为移民创业带来更多便利。

  企业和政府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

  近几年,西海岸的许多风险投资企业纷纷抢滩中国。这些企业素以“做投资不做距离自己家1个小时以上车程的企业”为投资理念。但令人惊奇的是,自2003年年底以来,它们不约而同地跨越太平洋频繁造访万里之遥的中国。

  总部在芝加哥的美国蓝桥咨询公司总裁大卫深有体会。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的公司主要是向与中国做生意的美国公司提供商务咨询。近年来生意越来越好,目前与中国有关的业务已占公司所有业务的70%。大卫说,1990年他在韩国学习时,看到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那么大,他萌生了研究中国的兴趣。他感到,“要想了解亚洲,必先了解中国”。正是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他回美国后成立了蓝桥咨询公司。近年来,公司已将许多美国西海岸的企业介绍到中国。眼下,他正带着一个美国客户参加广州的交易会。大卫说,他认为目前阻碍美中进一步发展关系的最大障碍是美国人对中国文化了解太少,他认识的美国商人中有不少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进入中国市场。他告诫说:“如果你想在一个国家取得成功,最主要的是先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

  企业人士把目光投向中国的同时,政府官员也不甘落后。10月8日,洛杉矶市长维拉莱戈萨开始亚洲之行,把第一站选在中国。维拉莱戈萨在北京成立了旅游办事处,使洛杉矶成为唯一一个在中国成立类似办事处的外国城市。他说:“洛杉矶铺设了一个永久性的欢迎地毯,欢迎数以百万计的中国游客的到来。中国游客将为洛杉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洛杉矶的经济更健康地发展。”一位洛杉矶的市政官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洛杉矶来说,中国已成为增长最快的海外旅游市场,在2004至2005年度,中国游客比上一年度增长了26%。不到一年前,加州州长施瓦辛格亲自率领百人大团,在北京搞了一场火爆的加州产品推销会。这都传达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面对21世纪中国等亚洲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前景,美国西海岸拜天时、地利、人和之赐,在隔洋交流中抢占先机,也已从中获益匪浅。

  “得华人者,得天下”

  “难怪有人说,得华人者得天下,我现在相信了。”10月26日,加州民主党州长候选人安基里德在拜访旧金山华人小区时感慨地说。安基里德曾于8月10日前往华埠举行筹款会,当天是座无虚席。这次,他再度光临,还带了一件秘密武器,就是他的女儿安可婷。安可婷在哈佛大学修读中文,曾到中国进修,现在还拜一位资深的书法家为师学习书法。这次安可婷紧随父亲左右,每到商铺,安可婷就马上用流利的普通话同步翻译,让不少华人大吃一惊。安基里德幽默地说:“其实,我很有远见,不信,我女儿就是很好的例子。五年前,我就支持她学中文、熟悉中国文化,因为我相信总有派上用场的时候。我也有失算的时候,因为她流利的普通话,让她大出风头,我们都成了她的配角。”

  目前,在加州生活、工作的亚裔已经超过300万,其中半数以上是华裔。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美国西海岸造成的影响与变化,以华人群体地位的改善与提升最为明显。过去华人初到美国时,大多从事餐馆、洗衣店等低端服务行业,而中国改革开放后,从事金融业、法律、医药等高端行业的华裔新移民日益增多,对主流社会的影响也在日益扩大。

  在西海岸,一年到头都会有各类中国文艺团体的演出:京剧、昆剧、黄梅戏等中国地方戏剧。频繁的文化交流以及华人地位的提高也改变了西海岸民众对中国的态度。“与高官云集、政客充栋、夸夸其谈、因循守旧的华盛顿等美东地区相比,加州及整个西部地区氛围更加友好、宽松。”美国中国总商会副会长杨苏先生告诉记者,在西海岸,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工商金融界人士都更为务实,更加开放灵活,也更有国际化头脑与眼界。美国著名学者、媒体人罗伯特·库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东海岸处理问题更倾向于理论化,而西海岸则更务实,东部更政治,西部更偏向经济,他认为,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中国的态度更负面,而高技术、研发行业和高等教育行业等对中国态度更积极。

  也有人把中国视为挑战

  并不是所有的美国西海岸民众都对日益加大的中国影响持欢迎态度。“中国人多了,我们的工作机会就少了。”来自西雅图的布雷特说。他不愿意告诉记者自己的职业,只是表示,中国人打乱了他们的生活。至于怎么打乱了,也没有细说。在采访中,记者碰到了好几个和布雷特持类似想法的人。他们所抱怨的内容无非是:廉价的中国商品、越来越多的中国移民等等。除了感受到中国带来的机遇之外,西海岸的不少民众对中国所带来的挑战同样感受深刻。

  华裔移民数量的增加还衍生出了另一个问题:华人与其他族裔的交往有所减少。在加州的不少地区,华人不用说英语就能很方便地生活,这导致很多华人就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很少跟其他族裔交流。再加上生活习惯的差别,使得其他族裔产生对华人的误解与不满。一些存在偏见的美国政客也在煽动着这种不满情绪。文化的差异也导致了不少矛盾。前段时间,加州发生的所谓“月饼保卫战”就是一个具体体现。美国食品卫生管理者始终不明白,中国的月饼、粽子、年糕等,为什么能在常温下保存数日甚至更长而不变质。按美国习惯,查到这样保存时间超过4小时的点心,商家就要受罚。虽然,最后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签署了“月饼法案”,尊重了华人的饮食文化。但可以想象,类似的文化上的碰撞与融合在将来肯定还会发生。

  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美中经贸关系发展协会理事唐毅表示,虽然中国与美国西海岸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但中国仍然处于给人“打工”的阶段,不少出口型企业都是初级加工,技术含量低。但专家们对太平洋世纪仍充满信心。罗伯特·库恩说:“人口众多的亚洲各国经济一旦发展加速,自然会对世界产生强大影响。21世纪之所以更像是亚洲世纪,是因为亚洲曾经太落后了,而现在亚洲正在赶上来、正在复兴自身在世界的恰当地位,这是巨大的历史复兴,对中国来说尤其如此。”▲

本报驻美国特派、特约记者 李文云 尚未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