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香港高校冲击究竟多大(教育广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3日00:05 环球时报

  一旦申请成功,即可到香港免费读研究生!而且每人每月可获约1.2万港元助学金,学成后会有一半以上机会留港工作或出国深造。如此优惠的条件,立即吸引了上千北大、清华学生的关注。香港中文大学近日首次在内地举行研究生说明会,再度引发了香港高校冲击内地教育市场的讨论。

  “银弹攻势”背后

  有人把香港高校冲击波戏称为“香波”,在几个月前那次“香波”中,两地高校争夺的是内地的高考尖子,这次争夺的则是即将离开校园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据记者调查,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香港高校即着手在内地招收研究生,只是近年的招生规模增长加快。在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截至2006年9月,共有798名内地学生,是该院全日制研究生总数的一半。但像今年这样由学校出面召开招生说明会,还是第一次,而条件更是非常优厚。香港中大研究院院长黄永成向内地媒体介绍,几乎所有被录取的全日制研究生都可获得助学金;学成后留港机会也高达五成以上,尤其是法律、医学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入学时不需考试,而是通过自己的本科成绩和老师推荐来申请,必备的申请材料包括本科毕业证书、学校推荐书和英语能力鉴定证明,如雅思或者托福成绩。

  和第一次“香波”一样,香港高校提供的高额助学金立即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甚至有媒体将之炒作为“银弹攻势”。但是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所谓“银弹”,不过是香港高校为学生提供了迈进校园大门的基本费用。要知道,香港的消费水平还是很高。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学费加上生活费和住宿费用,一年所需超过10万港元,对内地普通学生而言负担着实不轻。更重要的是,香港入境处执行严格的入境政策,严禁非本地学生课余打工。香港中文大学提供的助学金资助,看似很多,但是在香港高物价的环境下,也只是足以支付学生的基本费用,保障学生安心读书。

  落脚难度挺大

  在内地学子心中,国际化的教学环境或许比“银弹攻势”更具魅力。记者的朋友蔡小姐刚从香港一所大学读完研究生,回首过去几年的学习经历,她感慨地说:“香港让我学会思考!”

  谈到选择到港就读的初衷,她说:“香港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处,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又有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会参考西方大学,又能接受到前沿理论的洗礼。”掌握全新知识的同时,她更体验到不同的学习理念。“上课时,不是老师从头讲到尾,而是会把同学叫到讲台上讲述自己的理解。这给我很大的锻炼,不仅要自己主动去查资料,去思考问题,更要善于表达,大胆自信地亮出自己的见解。”由此她也感受到两地学生的差别。“香港同学不一定非常用功,但是他们自信,表达观点时也比较自然,他们更善于表现自我。这正是内地和香港教育理念的不同。”

  校园生活固然五彩缤纷,但只是梦开始的地方。要把梦想变为现实,还要闯过道道关卡。首先是就业关。只有被香港公司聘用,才能获得香港入境处的入境签注,一般是一年期。不少内地学生快毕业时四处发求职信,好在香港的就业网络比较发达。像记者认识的陶小姐,比较幸运,两周就被一家广告公司聘请。但是,有些行业对内地人还是有些排斥。

  其次是生活关。香港对人才的要求是两文三语,两文是中文和英文,并不难,难的是三语中的广东话。如果不能掌握广东话,你很难融入本地生活圈。有些行业也只聘请以广东话为母语的员工;此外,刚毕业的研究生薪水约是1.5万港元,看似很高,但以香港高昂的消费水平,特别是不断上涨的房租,这些工资相当有限,买房更是遥远的梦。像陶小姐就是几个同学一起合租房子。当然,一些好专业,如急需的财务策划师人才,一毕业即有数万港元的月薪,还能享受丰厚的福利,自然是衣食无忧,前程无虑。而香港学校的师资来自世界各地,与众多的国际知名学府建立了网络,内地学生有很多机会被推荐到这些学校进修。即使是回到内地,也较容易获得跨国公司的青睐。

  对内地高校生源冲击不大

  许多媒体评论“香波”,多着眼于内地教育界所感受的冲击,多呼吁内地大学要加快改革。而站在记者的角度来观察,看到更多的,则是香港的教育改革。

  过去香港高校招收内地生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根据香港外来学生统计数据,1998年香港外来本科生仅为两位数。港府积极推动大学国际化是近年的事情。即使如此,大学非本地学生比例也只是从过去的2%放宽至如今的10%。

  对于生源的争夺,也并没有媒体想象的巨大。香港高校目前每年只是招收约1000名内地生,而一项调查指出,内地每年出国留学的学生多达12万,高考录取人数更多达数百万。所以从绝对数字上看,香港录取的学生依然是九牛一毛,并不能撼动内地顶尖高校的地位。再看这新的一轮“香波”,恐怕做宣传、造声势的成分占了更多。当然,香港高校四处挖高考状元,令内地不少名牌大学感到压力。但是高考状元毕竟不一定就等于人才。

  从另一角度来看,香港八大高校的确魅力不凡。英国《泰晤士报》一项最新排名显示,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进入全世界百强高校排名,香港城市大学也进入二百强。正因为有良好的教育资源,香港目前锐意打造区域的教育枢纽。一方面“招进来”——招收外地学生,另一方面“打出去”——去外地办学。在招收外地学生方面尤其进取,不仅计划增建学生宿舍,更计划修改入境政策,允许外地生留港期间兼职打工。加强与内地的教育合作,更被香港各界视为建立区域教育枢纽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工作。

  风物长宜放眼量。诚如内地著名教育专家徐小平所言:“内地教育的发展需要香港,就像上世纪80年代内地制造业需要香港、90年代内地服务业需要香港一样。”如果我们能够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只要国家繁荣,香港成为区域教育枢纽,何尝不是件美事。▲

本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徐 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