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术腐败是道德腐败和制度腐朽通奸的结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3日00:23 红网

  我们的学术界被指责的问题太多了,学术腐败至少是眼下被骂得最普遍的现象。太原理工大学28日宣布,该校一名博士研究生因剽窃他人论文被开除学籍,同时被开除的还有通过替考等方式作弊的两名硕士研究生和一名本科生。(《中国青年报》2006年11月30日)

  学术剽窃属于何种性质、具有何种危害,人所共知,自不必再多言。我们应该探讨一下,我们如何对待一个涉嫌学术腐败的人,以及学术腐败成灾的制度根源。

  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英国作家奈保尔,获得了2001年度诺贝文学奖。他在接受美国某电台采访时说,他对在婚姻出现危机时他经常光顾的妓女们表示“感谢”。此事轰动一时,我们国内也多有人议论。不过瑞典文学院的成员表示他们是纯粹按照文学成就的标准来选择获奖者的。其实这也并非什么稀奇的事情,当年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不是他的性丑闻导致他被弹劾,而是因为有充分和确凿的证据表明,克林顿总统在大陪审团前宣誓后就他同莱温斯基的性关系撒谎等11条理由。或许这也便是我们说的个人道德和学术成就不一定绝对有关吧!

  学术剽窃不仅仅博士有,教授、甚至院士也时而传出学术腐败现象。目前的本科生毕业时的论文又有多少原创性?可以说腐学术败现象已经泛滥成灾。为什么?目前的学术评审机制和职务评聘制度相当不健全、不合理,学术成果就是一条“硬杠杠”。甚至院长、院士也被逼着出成果,因为学术成果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现在的职位以及将来的晋升。学术成果不够,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于是迫使一些人去弄虚作假、粗制滥造、抄袭剽窃。

  抄袭,无论是抄袭学术论文,还是商业专利或者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都是道德的腐败。而和道德的腐败斗争的人又如此的珍贵和稀少,敢于直面并批评腐朽学术评价体制的人就更少,能够批判个人的道德腐败和腐朽体制,并与之斗争的人就更是珍贵。正如《南方周末》评价近日逝世的学术打假斗士邹承鲁院士,或许正是有坦白无惧的心理垫底,他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捅破窗户纸的人,一个甘冒风险的人、一个泄密者、一个同盟中的异端、一个孤立者、一个被谩骂者、一个悲壮者。如今邹承鲁走了,他留下的精神空位谁又能填补?

  道德腐败和制度腐朽通奸的结果还要多少人来承受?

稿源:红网 作者:银玉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