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聚焦高校2007江苏自主招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3日09:35 常州日报

  

聚焦高校2007江苏自主招生
深秋走向初冬,各高校自主招生的代表们匆匆忙忙地穿梭着。

  去年此时市区一所高中校长的话还回响在记者耳边:“自主招生,我们倒真的不在乎”。但观今朝,局面有所起伏,高校代表、高中学校、家长考生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清华抢占先机

  早在初秋,清华在所有自主招生的高校中率先起动,把江苏网上自主报名的时间提到了10月24日至11月4日,江苏考生的申请截止日期是11月5日,这所中国第一名校本打算在11月18日至19日在杭州举办冬令营测试。

  尾随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一大批高校纷至沓来,自主招生之旅扑面而浩荡。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可以进行自主招生的学校已有53所之多。按常规,这些学校高招录取可加20分。

  “相比去年,清华启动自主招生的时间早了一个月,而且人大、中科大都随后来省中做了宣传,鼓励学校尽可能多地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各自的自主招生考试。网上各校的自主招生政策也如雨后春笋。”省常中副校长戚宝华告诉记者。

  毫无疑问,清华的率先行动指向了高校招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谁都想招到优质生源。清华之所以率先,是因为更想保持王者风范。尽管该校江苏地区的招生人员曾对记者表示,去年复旦、交大采用与高考成绩脱钩的完全自主招生法对清华在江苏的招生没有影响,而国内有关港校与清华北大孰优孰劣的口水仗也并没有动摇清华的自信,但是清华显然还是感到了一种压力。

  “八仙过海”令人心动抢生源一靠牌子,二靠政策。

  在这个季节里,不同地域不同牌子的高校有各不相同的政策,“百花齐放”,等待着考生与家长们的心动与行动。

  2007年自主招生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是共同的特点。比如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分数降幅突破了30分,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比例占总体招生比例的10%%,比去年扩大了一倍。而上海交大的招生代表11月28日再次来到省常中做了特此告知,交大的自主招生不会以明确划定的分数线为区分标准,而是设定一个分数区域,再在大区域内视学生个性与短长而定夺。显然,无论怎样的政策调整都传递着同样的理念——分数依然可贵,但不是唯一,甚至也不见得是最为重要。

  24日,记者在前黄中学的会议室里聆听了南大招生代表倪培教授的政策解说。“南大在江苏的招生有四大途径,一是保送;二是强化班;三是数学基地班;四是参加高考。前三者都可以不用参加高考凭平时表现或在自主招生的测试优异进入南大。今年的变化不但在于自主招生的名额增加,而且在自主招生测试中排在前20%%的考生可以任选专业。还有南大会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第一学年可以有10%%的转专业,第二学年5%%。”

  面对高校的强势宣传,考生家长心动十分自然。“今年省中有一部分家长没有依赖学校而是主动为孩子做材料,报名高校的自主招生测试。以清华为例,尽管今年清华给了省中6个名额,但仍不能满足优秀生报考清华的需要,另有3名家长自己制作了材料报送清华,其中一人通过了清华的审核。”省中副校长戚宝华告诉记者。

  释放更多的人文情怀

  毫无疑问,高校自主招生队伍的扩大,是中国高校招生改革的进行曲,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博弈的产物。尽管自主招生仍没有完美的范本,但针对应试的“破冰”之旅毕竟已经起航。

  站在这个角度,清华的率先而动无可厚非。

  除了对中学教学秩序的影响,另有一个敏感而重要的话题。

  今年9月12日,美国哈佛大学正式宣布从明年秋季开始取消大学提前录取政策,理由是这一政策使少数族裔以及工薪阶层、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申请名校时处于明显劣势,不利于这类优秀学生进入一流大学深造。美国教育专家认为,哈佛大学的该变革将给美国其他院校带来无形压力。

  尽管美国的提前录取并不等同于中国的自主招生,但美国人的担心对中国人多少有些适用。去年省中在全省18个交大自主招生录取名额中独占6人之多,赢得了交大如今的青睐,而前黄今年得到8个清华的自主招生名额,也是中学名校效应的集中体现。

  站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大明确表示,今年的自主招生报名资格不再限制在“重点中学”学生内。该校校长许智宏公开表示,作为一个大学管理者,他很愿意看到不断扩大自主招生范围,但从教育公平的角度,一旦高校可以自主招生,必然优先考虑各省市生源好的重点中学,这就不可避免地剥夺了非重点中学学生的权利,因此自主招生的规模不能太大。本报记者林以勤通讯员李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