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外国人看懂中国纪录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3日10:10 南方日报

  撰文/本报记者蒲荔子

  核心提示

  12月初将是纪录片的天下。从12月3日到9日,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将在广州全天候举行,来自50多个国家的420部影片、500多位人士将在这里交流、交易、评优。中国

的纪录片制作人,今年还将首次接受来自世界知名专家的专业培训,学习如何更好地“把中国的故事说给外国人听”,同时也探求“把外国的故事说给中国人听”。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国华说,大会将致力于并很有可能成为全球第8个有广泛影响的纪录片专业活动。在中国纪录片从小作坊向模式化、产业化、国际化转变的过程中,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正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把中国的故事说给外国人听

  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的热点话题,还是中国纪录片的海外市场。一轮春秋过去,大家讨论更多的,除了以往的选题、风格,还有纪录片作为节目制作的模式。人们不断地追问,有《姐妹》这样的纪录片卖得好,就说明中国纪录片牛了吗?中国纪录片题材丰富,还用到国外去找题材吗?海外市场对中国纪录片需求大,国内市场为什么没有空间……针对国内纪录片制作、销售存在的各种问题,专业人士每年坐在一起,寻找更为周到的解决办法。

  “世界在关注中国。在过去3年中,我们制作的纪录片25%与中国有关”,美国探索频道亚洲公司制作部总监维克兰·夏纳的话,显示世界对中国纪录片有着极大的需求量。但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中国区高级经理郑也夫也在感慨找不到适合他们播出的中国纪录片,于是他们“只好选用外国人制作的中国题材纪录片。”

  作为一个证明,中国纪录片委员会副理事长冷冶夫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叫东方传媒视点的影视公司,与外国片商签署了一个协议:由外国人出资,东方传媒视点影视公司给他们拍一部16集的环保类系列片,每集30分钟。为了能使外商满意,打开纪录片销售的窗口,这家影视公司还专门聘请了在国内屡屡获奖的某大牌编导。

  当时这个编导在节目策划书里提出的要求就是:不要解说,完全用画面语言纪实。到了节目完成的时候,在北京收片子的“老外”们傻眼了——尽管节目中的采访是“中英文对照”的字幕,但由于没有解说词,尽管翻译在边上一个劲地讲解和解释,他们就是看不懂。

  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一个澳大利亚人问道:保护水土的“蔓荆子”是一种什么植物?它为什么要从不是发源地的山东移植到内蒙?山东的“蔓荆子”又是从哪里来的?如果这些在片子中没有介绍,我们购买这部系列片就没有必要了。中国的电视编导没有话说了。实际上外国购片人提出的这些要求并不过分。像能够固土防沙的“蔓荆子”,的确需要必要的背景介绍,而这些常识,别说是外国人,就是从事环保的中国人也需要了解。如果为了纪实而纪实,坚决在节目中不用解说词,那只能使片商“放弃”购买。

  那么是不是中方的编导在创作上失误了呢?也不是。电视纪录片的纪实,主要是画面语言的纪实。纪录片用画面语言说话完全是正确的选择。问题出在收看节目的对象上。如果节目是想卖出去,观众的定位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那我们制作的纪录片首先应该想到“外国人”能不能看懂。这样我们在制作纪录片时,就能够尽可能多地加上一些解说,外国人看起来也就好理解多了。

  不能仅仅是题材输出国

  本次大会承办方,广州电视台台长李锦源介绍,中国西南少数省份拥有丰富的民族资源,制作了许多优秀纪录片,但东南省份纪录片却持续多年地低迷。这并不是因为东南省份没有适合的题材,而是因为没有“容易拍摄的题材。”

  与此相反,正当中国自己的制作人找不到好的拍摄题材的时候,许多外国人却在中国完成了中国题材的纪录片。此次大会中荷兰影片《中国造》、英国影片《秦始皇——中国的缔造者》,便是其中的代表。

  李锦源将问题主要归结为是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方式问题,“其实中国也有很多优秀的导演、制作人,只是在制作方式上如何与国际对话还存在差距”。

  不过,也有另一种观点表示,中国不能仅仅是题材输出国。1995年创办瑞士尼翁真实电影电视节(尼翁真实电影电视交易市场)至今的吉恩·佩雷特(JeanPerret)认为,中国人的纪录片选材习惯是关起门来,讲述中国自己的人和故事,关注国内的情况,而“我们由于国家太小,所有的纪录片制片人和编导都必须要走出去”。

  获得奥斯卡纪录片奖题名,同时获得中国第七届四川熊猫节社会类最佳长纪录片奖的《战地摄影师》导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么是你离得不够近。”这部片子本身就是走进战争和灾难最深的一部纪录片,编导深入了科索沃、雅加达、拉马拉、刚果,力求最真实地展示这些地方的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仇恨。

  获得瑞士洛迦诺电影节的瑞士纪录片《大佛》也是这样一部纪录片,制作者邀请阿富汗电视人假扮作塔利班,偷偷拍下巴米扬大佛被炸毁的镜头——不是一次,而是六七次爆炸;不是一次震撼,而是对观众魂魄的反复震撼。

  吉恩·佩雷特说,这类纪录片的题材选择非常国际化。“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可能经历过,甚至正在经历战乱的痛苦,不管大家是什么地方的人,大家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有多么不同,对于战争灾难的感受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像这样国际化题材的片子容易获奖,容易引起高收视率的原因。”

  真正优秀的东西,在哪里都会受欢迎

  除了质量的缺陷,销售渠道的缺失,同样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桎梏。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是中央电视台节目版权的全球营销总代理,就是这样一个国内规模比较大的从事节目交流的公司,也仅仅是近两年,才开始逐渐加强纪录片的外销,毋宁说散落于民间的独立制作公司了。

  海外市场不好走,国内市场也并不乐观。虽然继SMG集团下的上海纪录片频道之后,深圳、广州相继成立专门播放纪录片的频道,但与此同时,许多地方综合频道的纪录片栏目逐渐淡出大众视野,无法经营维持。

  实际上,中国第一家民营纪录片发行公司的总经理郑琼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便说,海外发行一直是很多纪录片人一个遥远而天真的梦。“他们以为老外有钱,老外就能救自己;以为在国内找不到观众或收视不好的内容在国外就能找到知音。”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试图在促进生产真正优秀的国产纪录片的同时,拓展中国纪录片海外海内两个市场。李锦源说,真正优秀的东西,在哪里都会受欢迎,也终会赢得观众。

  图:

  影片《浴火童心》(荷兰)剧照。本版照片由纪录片大会提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