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工人文化宫现状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01:05 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现状

  大部分场地用于出租

  昨天下午,记者首先来到位于合肥胜利路和明光路交叉口的铁路工人俱乐部,这是一栋苏式建筑,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一直使用到现在,因为明光路拓宽刚刚粉刷一新。

这里是合肥铁路工人的活动场所,但整个俱乐部目前已经被一个电器批发市场包围。在看门的老铁路工人李师傅的引导下记者进入俱乐部,整个俱乐部就像一个礼堂,台上是图书阅览场所,台下是棋类活动场所。由于明光路改造,俱乐部暂时关门,大厅里比较凌乱,积灰很厚。李师傅说,平常还是有一些工人来下棋看书的。

  合肥市工人文化宫位于长江东路。这是一栋18层大厦,迎面望去,大厦外挂着旅行社、培训中心等十几个牌子。文化宫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文化宫目前几个楼层都出租了,尽管每年市政府拨款20万作为活动基金,但整体状况并不太好,出租楼层是无奈之举。“真正用于活动的场地只有一层,前来培训的大部分是少年儿童和中老年人。”

  在五楼的一个舞蹈培训中心,记者看见十几位中老年人在这里学习舞蹈,偌大的练功房显得有些冷清。而文化宫举办的手工艺培训班,只有一位退休老人前来咨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学员无法集中前来学习,他们就采取不集中上课而是随到随学的方式,即使只有几个人来也要单独授课,“现在的工人已经与往年不一样了,都很忙。”

  相比较而言,合肥市工人文化宫的状况还算好的。记者从省总工会了解到,目前我省共有工人文化宫和文化俱乐部58个,其中自收自支的21个,已经倒闭的9个,无场地无活动无专人的“三无”工人文化宫14个。工人文化宫的职员平均年龄40岁以上,人员结构老化趋势严重。场地的安全状况也让人十分担忧,我省66446平方米的文化宫活动场地里,被用于举办活动的仅占1/3左右,其余的不是被出租、占用就是被改造。工人文化宫的一些活动虽然还在继续开展,但已举步维艰。

  回忆

  红火一时的精神乐园

  在采访中,几位老职工向记者描述了工人文化宫曾经的辉煌。今年81岁的高师傅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工人文化宫是最红火的时候,被称为“职工精神殿堂”,它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很多人流连忘返。里面不但有下棋、打牌、演出、书法、灯谜、集邮等各种活动,有电影院,有大量图书,还有很多有关文学、历史、科普、生产技能等的讲座。

  “这种热度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渐渐冷却下来。”高师傅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民文化生活条件的改善,电视、录像、网络等各种娱乐设施的普及,KTV、浴场、酒吧等各种娱乐场所的出现,到文化宫来看录像、看演出、借图书的人越来越少了。社会上娱乐形式的丰富多彩,让工人文化宫原有的运作模式开始显得难以适应,其职工文化活动阵地的功能也日益弱化。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工人文化宫似乎已经淡出市民的视线。而今这个词语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多少都显得有些陌生。

  根源

  体制变迁身处夹缝

  工人文化宫的沉寂源于何处?“这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工人文化宫本身的‘两难身份’有关。”省总工会相关工作人员说,一方面文化宫受到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发展和多元化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工人文化宫原本是总工会财政全额拨款,但是后来体制逐渐改成了差额拨款,再后来就成了自行收支、自负盈亏。为了生存,一些工人文化宫不得不开始出租场地和举办培训班。“现在工人文化宫经费紧张,但是事业单位的性质又决定工人文化宫不可能完全市场化,这种身份让文化宫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无法活跃起来。”这位工作人员说,如果不能对工人文化宫的性质和功能进行明确,不能把工人文化宫与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单位一视同仁,那么,工人文化宫的生存发展将更难。

  未来

  期待“凤凰涅槃”

  曾经红火一时的工人文化宫,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回归主流文化阵地,重建昔日的辉煌?省总工会相关人士分析认为,最重要的是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管理思路的转变。“工人文化宫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光靠出租场地、搞培训是没有出路的。今后我们一要靠自己动脑筋创效益,二要依靠政府的扶持,才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公益性的职工文化活动上。”

  这位人士说,“断奶”之后的工人文化宫现在要着眼于在公益活动中寻找商机,用市场化手段促进发展。在这个方面可以借鉴一些外地成功经验。比如广州市总工会将其所属的5个文化宫组建成广州工人文化宫集团,完全按照市场化企业运作,公益性服务项目和收费有偿服务项目分开,前者维持文化宫的性质,后者维持文化宫的生存。

  有人期望工人文化宫的发展是“传统的文化功能没丧失,公益性服务没放弃,市场化的运作也稳步进行”,这真是一个美好的前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不仅会使文化宫重新回归主流文化阵地,使文化宫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凤凰涅槃。

  本报记者安雨王俊文/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