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千年振头"的盖头来(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01:09 燕赵都市报 | ||||||
振头石狮,后被毁
振头旧貌。
振头奶奶庙,后被毁 本报记者李会嫔 见习记者邢云 石邑治所原在今获鹿县境内,也是战国时期的名城,先属中山后属赵。《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二十一年攻中山取石邑”,即此城。又《史记》陈余传:“赵王武臣使李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陉未能前”,也是此城。汉时置石邑县,属常山郡。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县治迁至今我市郊区振头村北。 远处的太行山隐隐绰绰,冬日艳阳下,气魄不凡。迎着瑟瑟的北风,记者走在仓槐路上,因为振头村与历史上有名的“石邑”古城的渊源,记者将这次“石门寻古”的目标锁定在它身上。 走进振头村,让人油然而生沧桑感的,自然少不了那棵千年古槐了。 它栖于省会振头村石邑关庙后院西墙旁边,四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过来,苍劲古朴的树干,繁茂的两枝将庙外的街道笼罩个严实,斑驳婆娑,老而不衰。古槐造型奇特,大枝杈酷似龙角,因此,村民们称其“龙角槐”。园林部门曾对它测估勘察,认定已有千余年。这棵古槐在振头村历经千年风雨,昭示了古镇的悠悠岁月。据附近的老人讲,自己小时候就经常到树下玩耍,树心已空,里头能盛下五六个孩子,他们经常在树洞内爬高上低。如今,树已被人赋予了某种灵性,树身上披着些红布和黄布,树前放着一个很大的祀坛,装满了香灰。 现在的关帝庙已实非当年的宋朝初建的关帝庙,几经战乱和人为毁坏,庙无实存。现在的关帝庙已是重修。记者在庙内看到几块功德碑,上面刻着或早或晚的香客布施记录。 记者走出关帝庙,正冲门口20米左右矗立着一个大牌坊,木架结构,由两根高三丈的圆形红色大柱擎起,上方有木刻“浩然正气”四个大字,四周围绕着16个小型石狮。史料上说,这座木牌坊建于明朝嘉靖年间。 天越来越晚了,“石邑”古城的遗址到底在哪里?让人感到遗憾和纳闷的是,问了好几个振头村的村民,他们大都摇头,或者仅仅知道一二,具体的情况也说不清楚。来之前,有读者给我们提供信息,说是在振头村有一位热衷于民俗研究的人,名叫张聚锋,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振头村村史的研究,且收集了大量资料和证据,前些年,他把自己的劳动成果编辑成册,出了一本名为《千秋振头》的书。后来记者辗转找到了张聚锋。 在交谈中,记者为张聚锋的所作所为深深折服。身为振头村民的他深爱着自己的家乡,参加工作后,对振头的形成和发展变迁脉络的研究并没有停止,反而愈加痴迷,简直达到了一发不可收的境界。 他在《千秋振头》序言中写道: “儿时时代记忆中的振头村,民舍多为陈旧古老的平房宅院,脊梁式大瓦房也是到处可见,灰蓝砖、黄土院围墙、土坯墙房屋……行人、车马往返于乡间放射式土路上……” 通过张聚锋的介绍,记者脑海中关于振头的轮廓逐渐清晰了起来。地处太行山口的振头是座千年古镇,由来与发展与“石邑”古城悠悠相关,隋开皇三年即公元583年,迁“石邑”于今振头村北一带,客货聚集,形成了集市村落。 张聚锋说,“振头村从古至今概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关于石邑古城的城址所在,因时代久远,当前尚不能定记,但是,振头村北原为古石邑城遗址,这一点确信无疑。” “振头庙宇源于古代,名刹古寺,星罗棋布,规模大小风格无一雷同,遍迹振头村境域各地……至尽仅在村中稳健屹立的庙宇所剩无几,鼎盛辉煌已是历史,使今人难以遥见昔日振头村古韵风采。”在作者看来,“古振头犹如一座巨型盆景,南、北阁楼,东、西、南大门,出入关口、旧民舍、古建筑等,众多的文明遗迹,折射出振头民间文化丰厚积淀。” “80年的时候,振头村的一个工地上发现一座古墓,出土了30根东汉时期的算筹,现在完好的有9根,收藏于正定博物馆。”张聚锋说,“算筹是古代的一种计算工具,振头算筹的出土填补了我国东汉时期的算筹空白,为研究算筹发展史、数学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证据。” 说起古迹被不成程度的毁坏,张聚锋显得痛心不已,又对近世鲜为人知的现状深感焦虑。“原来有一个振头纪念碑,后来在一次城中村改造中被砸毁,包括其他很多遗迹,由于种种群众素质等原因,已难觅踪迹了。”张聚锋说,“每当和别人谈起振头村,对方都赞不绝口,大村庄、老槐树、关帝庙、石邑城,打听打听这、打听打听那,都很羡慕。很可惜,知道这些古迹情况的老人是越来越少了。” 情到深处不自已。为了给家乡树碑立传,张聚锋决定撰写《千秋振头》一书。真正开始搜集振头文化遗产的资料开始于上个世纪1982年。 为了《千秋振头》的编写,张聚锋整天骑着自行车东奔西跑,饱受颠簸劳累之苦。“我粗算了一下,这几年,为了收集整理振头文化,我已经骑坏了五六辆自行车了。”说到这儿,张聚锋顿了顿,“有一次,我骑着自行车从省会去栾城,上午10点出发,还不能误了下午两点的班儿,此外,为了能够及时出版,我也想尽了办法。个中滋味一言难尽。家里人说我神经病,我也想过退却,想过遗忘,然而爱故乡不需要理由,我应当奉献一寸丹心,报答自己的养育之恩。” 省会的现代都市化建设正在日新月异着。老古镇已经在虚冥里幻化成一首凝动的音乐。和张聚锋一样,很多热爱古镇的人现在也只能落得在躲避交通堵塞和大气污染之余,展开想象的羽翼,去追寻它曾经的风采神韵了。 张聚锋说,“石邑古城神韵不再,而它永远是美丽的。” (注本版图片为张聚锋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