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解密名人档案⑥阎涛解不开的"红色情缘"(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01:18 燕赵都市报

  

解密名人档案⑥阎涛解不开的"红色情缘"(图)

  讲述者袁学骏

  

解密名人档案⑥阎涛解不开的"红色情缘"(图)

  红色作家阎涛

  

解密名人档案⑥阎涛解不开的"红色情缘"(图)

  阎涛的部分手稿

  本报记者杨佳薇/文 赵海江/图

  ■人物

  阎涛(1928—2004):男,西柏坡人。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石家庄市首届十大文艺家,一生文学成就卓著,影响重大。从1950年起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先后出版了《东行漫记》、《日出东方》、《走进西柏坡》、《红都西柏坡》等十余部中长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评论、诗歌等共计600余万字。他是写西柏坡的第一人,用长篇形式写当代领袖、引起“领袖热”的第一人,也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维护版权的第一人。其作品曾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多个奖项,尤其是其代表作长篇纪实文学《东行漫记》自1988年出版以来,3年4次印刷,不仅在中国发行,还在欧美出版,引起了广泛关注。2004年7月去世。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当写了一辈子西柏坡的老作家阎涛永远地离开了他深深眷恋的故土西柏坡时,这句话也已经随着革命圣地西柏坡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响彻了全中国。

  阎涛的档案全宗几乎就是发生在西柏坡的一段段历史的重现: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在西柏坡演出的一幕幕历史大剧,共和国的太阳在西柏坡初露曙光……他的一生似乎都与这些伟人和西柏坡结下了不解之缘。

  ■与领袖“结缘”西柏坡

  “阎涛老师是写西柏坡的第一人,也是用长篇形式写当代领袖、引起‘领袖热’的第一人。”11月30日,在石家庄市文联的办公室里,石家庄市文联名誉主席袁学骏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1975年,袁学骏在晋州初识阎涛,觉得他很亲切,是个很好的师长。1981年3月两人开始共事,每天见面,他从阎涛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还受到过他不少帮助,所以一直称他为“阎老师”。

  在袁学骏的讲述中,阎涛的“红色情缘”应当是从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就种下了:阎涛是土生土长的西柏坡人,当时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他就和领袖们成为了邻居———毛泽东住在他三叔家里,任弼时住在他大叔家,周恩来住在他二爷家,刘少奇住在他大爷家,朱德原来也住在他大爷家中,后来则搬进了新建的窑洞式砖房。在与这些领袖们同饮一井水、同顶一片天的五百多个日日夜夜,他耳闻目睹了领袖们在村中的一个个故事,并萌生了一种强烈的领袖情结。

  1950年10月,阎涛写了一篇毛泽东在西柏坡请乡亲们看电影的故事,由《人民日报》发表了。正是这篇处女作,使他成为迄今为止最早写领袖在西柏坡的人。“可是这一切对阎涛来说,仅仅是个开始,从此之后,他在教书、当记者的过程中,十分注意收集领袖人物在西柏坡的资料,并整理出来予以发表,在这期间先后共发表70多篇文章,约计20余万字。”

  ■“长征”万里为《东行漫记》

  “有韧劲”,提到阎涛,袁学骏用得最多的就是这个词。如果没有韧劲,就不会有今天的阎涛;如果没有韧劲,就没有阎涛的《东行漫记》;如果没有韧劲,阎涛就不会成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维护版权的第一人,在全国第一个打了“文坛第一案”的版权官司。“有人说,是西柏坡成全了阎涛。但我清楚,阎老师既有地利的优势,更有表现伟大领袖革命精神和雄才大略的志向。”

  据袁学骏介绍,用阎涛自己的话说,他是搭了纪念党中央进驻西柏坡40周年的车才得以出版《东行漫记》,而正是这部描写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转战陕北来到西柏坡、筹建新中国的长篇纪实文学也让两鬓染霜的阎涛一夜成名,更进一步引发了全国的“毛泽东热”、“领袖热”。

  可是,当时这个在阎涛看来“并不宏伟”的工程却用掉了他38年的时光,他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程35000里。从京沪杭到两广,从长春到成都、昆明,阎涛走了20多个省,去寻访曾在西柏坡、在领袖们身边和中央机关工作过的人,包括领袖们的夫人、子女、秘书、参谋、警卫、司机、马夫、炊事员等,至今保留下采访记录的就多达120余人,采访笔记100多万字。

  “他曾经尝试过在一个月零三天的时间里寻访30多位毛泽东在西柏坡时身边工作过的同志,仅火车行程就达22000里,途经16个省,从北京到长春,从千里冰封的北国到绿色遍野的天府之国成都,再经由成都、灌县、昆明,经桂林、南昌、上海,到了山东半岛的蓬莱。”说到这,袁学骏深深地叹了口气,感慨地说,写作时间仅一年的书,阎涛却“长征”了38年,这样的劲头让人不由得不佩服,《东行漫记》十年来畅销不衰毕竟是有它的理由的。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新中国是从西柏坡走出来的———袁学骏告诉记者,“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句话其实本来是阎涛的代表作长篇纪实文学《东行漫记》的副标题,1999年再版的时候才“转正”。随后,一部向国庆50周年献礼的电视片、一首献礼的歌曲、报纸的专栏、西柏坡纪念馆展览大厅都不约而同地用上了这个书名,这句话也随之响彻了全国。

  而在石家庄市档案局阎涛的档案全宗里,分明还可以看到阎涛本人追寻伟人和讲述西柏坡的足迹:几乎不离“西柏坡”的作品手稿、在西柏坡签名售书时的喜悦表情……

  “写作《东行漫记》,阎老师几乎是不分白天和黑夜,封闭式全身心地投入写作中。有时写入了迷,常常一天只吃一餐,就是这一餐还是家里人催了又催,热了又热。”袁学骏说,成天不言不语的阎涛实在是个坚强的人。《东行漫记》之后,1997年,病中的阎涛又以顽强的毅力向读者奉献了他的第二部长篇纪实文学《日出东方》,从微观上描写了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生活小事;2000年12月,他出版了上下两卷的《走进西柏坡》,成为他多年来西柏坡创作的集大成之作。

  “到今天,我的脑子里还经常出现原来星期天到阎老师那里去吃饺子的场景,他总是怕我吃不饱,吃饱了还要劝我吃,他的为人和他的作品一样,一直让我十分受益。”临别前,袁学骏感慨地说,阎涛的突然去世,不仅打断了他自己原来一年一本书的创作设想,也给太多的人留下了遗憾。

  每一位著名人物都是我们这座城市的骄傲,城市的形象往往因为这些著名人物的存在而显得生动、丰满,对我们报道的这些名人,您是否也有熟识的点点滴滴,对一个城市建立这样的名人档案,您又有什么样的看法?欢迎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8631750,说出您的所知所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