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里的花活(漫话·漫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03:0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古时官府里都有一些没有职称的佐助人员,有俗称师爷的,就很有语言上的功夫。一个人犯了杀人罪,求这种师爷为他想办法为之减轻罪行。这师爷看到状子上写有“用刀杀人”四字,他用笔在“用”字中间的一竖下面加一笔,改成个“甩”字。这四字“甩刀杀人”,就把“用刀杀人”谋杀的原意,变成了误杀,罪就轻多了。记得是曾国藩的故事,他打了多次败仗后,在奏折上写的是:“屡战屡败”,他的师爷把这四字改为:“屡败屡战”,把消极的用语,变成积极的,带有顽强奋战、充满自信精神的话了。 人也用这种方法编讽刺笑话:《时兴笑话》载: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人身,须拔尽毛方可。”即唤夜叉拔之,才下手,猴连声叫痛,王曰:“你一毛不拔,也要思量做人。”“一毛不拔”是非常吝啬的意思。 清朝石成金所撰《笑得好》载:有人问乞丐:“狗子为何看见你们就要咬呢?”乞丐曰:“我若有了好衣帽穿戴,这业障也敬重我了。”话里“业障”这个概念,显然故意包括那种敬富欺贫的小人。连狗和人都叫“业障”,也就是骂:“这类东西!”了。 漫画也有这种借用概念的表现技法。我画的《相马》,画的是两个领导人以善于识别人才自居,自比“伯乐”,实际上没有这种能力。我画他们身上都带着一张条子,写明一位是“伯乐”,另一位是“副伯乐”。“伯乐”是古代传说中善于相马的能人,会从群马中识别出千里马来。所以现在也把善识人才者称之为“伯乐”。在“伯乐”中出来个“副伯乐”,这“伯乐”自然就是个“正伯乐”。这就把人名的“伯乐”变成一种职称之名。概念换了,性质也换,与相马的伯乐先生毫无关系了。 方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