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艺术盛宴 观众震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03:45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本报记者 蒲兰 摄影 杨永赤

  这是成都的瑰宝,这是老成都民间文化艺术的精华!昨日下午,“成都故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在市群艺馆故事大厅拉开帷幕,一场老成都民间文化艺术的盛宴让所有

到场的人过足了瘾。

  道情、飞刀花鼓、荷叶、金钱板、闹年锣鼓……当一个个濒临失传、急待抢救的老成都民间艺术登上故事舞台,大厅内掌声雷动,每一个人都被震惊了!

  邹忠新、刘涛、牟庆云、谢赤非……当一位位仍在自己曲艺中坚守的成都民间艺人陆续亮相,深藏在他们背后的那些老故事也浮出了水面。

  这些故事中,有坚持有等待,也有无奈和期盼……

  “我们只有一个简单的心愿——让更多市民了解、保护这些成都的瑰宝。让它们能传承下去。”市群艺馆馆长龙瑜生告诉记者。

  现场故事

  闹年锣鼓 不一般的锣鼓琴声

  下午3点,成都故事“非物”专场正式开始,不出我们意外,故事大厅又是一场爆满。第一个登台的是昨日所有艺术中最热闹的——闹年锣鼓。

  “锣鼓谁没听过,每逢过年过节到处都是锣鼓喧天。但是今天的给大家表演的锣鼓可不是一般的锣鼓哦。”主持人的一番话顿时勾起了大家的兴致。

  只见4个人背着锣鼓、琴弦上了台,面向观众坐了下来。琴弦轻挑,锣鼓声顿时响起来了。“咚咚-当!咚咚-当当!”喜庆的锣鼓声中,悠悠琴声一直穿插其中,动人心弦。

  “闹年锣鼓”在老成都农村是很常见的。上世纪50年代,咱们成都金堂的“闹年锣鼓”还打进了北京,在人民大会堂表演过。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这样的艺术形式已日渐流失。群艺馆专家告诉记者,这个锣鼓队是他们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时发现的,是目前成都保存最完整的闹年锣鼓,锣鼓中还保留着很多川剧元素。“可惜,现在也就剩下这几个人了。”

  道情 “三战吕布” 竹琴三破

  道情也是一种现在很难见的艺术。昨日,来自“道情世家”的表演让大伙洗了一把眼睛。

  表演者是谢赤非,一身长衫,手抱竹琴。他走上舞台,手拍竹琴,云板一响一亮嗓,现场顿时掌声如雷。昨日,他带来的表演是“三战吕布”片段,这是道情艺术的一个传统段子。铿锵拍击中,谢赤非时快时慢,声音时而高亢入云,时而低沉婉转,抓住了现场每一个人的心。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刀来枪往剑气如虹,谢赤非越说越快,声音越来越高,竹琴拍击也越来越重……只听得“蹦”的一声,琴面竟被拍破。

  在观众的掌声中,谢赤非重换琴面,继续表演,到豪迈处却又情不自禁……不到10分钟的表演过程,谢赤非的琴破了三次。

  飞刀花鼓 歌声曼妙 飞刀不落

  如果说道情让大家感觉豪迈激越,那接下来的“飞刀花鼓”则更让大家惊呼连连。

  “飞刀花鼓”也曾是红遍老成都的一门艺术,但现在已很难看到。表演者是两人对唱,唱的过程中,一人敲鼓,另一人手持三把飞刀,换着花样不断抛向天空。整个表演中,鼓声唱声不断,飞刀不落。

  红纱衣,绿纱衣,珠翠满头。纱衣上绣着美丽的花、缀着闪光的亮片……两名美丽的表演者一登台,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等到鼓声响起,表演者曼声清唱。这时,已是彩袖飘飘,飞刀在纤细的手中飞舞。市民们盯着飞刀,屏住呼吸。直到表演结束,大家才回过神,想起鼓掌。

  荷叶 大师出手 绝响绕梁

  邹忠新,金钱板、荷叶表演大师、中国曲艺牡丹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的加入绝对是许多市民期待的最大理由。

  搀扶着邹老上台,主持人先给大家摆了个关于荷叶的小故事。据说,成都以前有个川剧团不景气,结果就垮了。大家把团里的东西分了,然后一哄而散。剧团里的一名鼓师抢慢了,只抢到半扇苏铰。后来,就为这半扇苏铰再加上一副檀板,才成就了如今的荷叶艺术。“你们看这像不像荷叶?它由此得名。”邹老举起手里飘着彩色绸子的半副苏铰,笑呵呵地说,荷叶有8种打法,唱腔里面是“川剧生旦净末丑”啥都有。

  邹老昨日给大家带来的节目是《如来佛和高级手机》,这是他新创作的段子。“荷叶檀板敲起来,听我唱一段好奇哉、好怪哉。如来佛站在莲台上观看世界,猛听见奇怪的声音来自人间……这是高级收集高级品牌,能录音,能录像……这是人间科学大世界……”不同的敲打节奏中,邹老用川剧的不同唱腔模仿如来佛、小仙等的对话,赢得观众哈哈大笑。

  “真是绕梁绝响!这样好的表演,真是看一次少一次。”观众感叹地说!

  人物故事

  邹忠新:恨不得把脑壳头的东西都挖出来

  邹老已经83岁高龄。眼睛看不清了,腿脚也不方便了。昨日,他是被群艺馆专车专人接到现场的。在别人表演的时候,邹老就拄着拐杖,安静地坐在一旁。中式衣衫,圆圆的脸上满是慈祥,头发已经差不多掉光。只剩下头顶一点白发。看不见台上的表演,他就侧耳听。

  记者采访的时候,邹老递过他的名片。上面是几竿中国画的竹,邹老的头像,还有一首《西江月》、一首“我的小传”。“金钱纵横天下,竹板意气风发;打唱表演一体化……”道尽了邹老一生的成就。“这是我儿子帮我设计的。还要得哈。”80多岁的老人像个孩子一样向我们“显摆”着。

  邹老自称除了眼睛不好,其他都好,能吃能睡能表演。果然,后来上台的时候,他声音洪亮,神采飞扬。邹老的夫人告诉记者,老头子有高血压,身体其实并不好。现在他一天在家头还是搞创作,每天想起啥就用录音机录下来,晚上儿子回家后再一点点整理成文字。“我就是恨不得把脑壳里头的东西全部挖出来。”邹老说。

  “邹爷爷,你现在还在收徒弟没得?”记者问。“收啥子徒弟?只有几个业余的了。现在还有哪个愿意来学金钱板、荷叶?” 邹老的回答是个反问,让周围的人都沉默了。

  谢赤非:被父亲抓回来学道情

  没穿长衫的时候,32岁的谢赤非看起来很时髦。没有人能想到他会道情。

  谢赤非的父亲谢慧仁是成都有名的道情艺术家,成都曲艺团国家二级演员。谢赤非从小就听父亲唱道情,他真正开始学这门艺术还只是一年前的事情,尽管当时他心里并不情愿。

  一年前,谢赤非在绵阳工作,做网络技术,每个月少说也有2000多块。可是由于父亲没有找到道情传人,就将他从绵阳抓回来,逼着学起了这个。学着学着,谢赤非也就想通了。“这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的对象,不能到我父亲这里就断代失传吧。”谢赤非告诉记者,他其实也很喜欢这个东西。现在他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做网络方面的工作,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这个道情的学习上了。

  谢赤非也认识不少道情艺人。他告诉记者,现在还在搞道情的已经不多了,愿意学并且能够坚持的就更少了。他说自己和父亲都希望能够再找传人,再收徒弟,把道情传承下去。

  刘涛:飞刀花鼓只剩两个传人了

  刘涛是个美丽的女子,只是有些瘦弱和单薄。但她在台上表演的时候却是英姿飒爽,飞刀耍起来就像武侠小说中一样神奇。

  刘涛的技艺也是祖传的。爷爷的爷爷开始就在练这个了。可是传到她这一代也就剩下她。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门艺术,刘涛的父亲专门请来连箫艺人牟庆云。现在飞刀花鼓的传人只有她们俩了。

  刘涛告诉记者,省曲艺团以前也专门请过她当老师,教别人学飞刀花鼓。不过这可不是好练的。稍不注意,手就会抓到刀刃上去。后来,学的人就渐渐少了,以前会的人也有很多改行了。

  我们采访刘涛的时候,她的小女儿一直在旁边玩耍。小姑娘很清秀,眼睛大大的黑黑的,她会不会是另一个飞刀花鼓传人? “这个要看孩子自己的兴趣,毕竟社会是现实的,她有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刘涛说。

  人物访谈

  成都一直在努力

  市群艺馆馆长龙瑜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成都历史文化悠久,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这些就是成都的瑰宝。现在,成都已有四项上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目前,成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已出来,荷叶、飞刀花鼓、道情等都榜上有名。

  为了挽救这些瑰宝,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我们成都正在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群众艺术馆主要做一些具体的工作。这些濒临灭亡、急待抢救的民间艺术和传承这些艺术的艺人都是我们工作的主要对象。

  今天的活动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会有更多。我们希望能用类似故事专场这样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心这些老成都的瑰宝,通过宣传,提升市民的保护意识,让它们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

  记者手记

  百姓喜爱的就不会消亡

  对所有喜爱老成都民间艺术的人来说,昨天两个多小时的“非物”专场实在是太短了。以至于故事会结束了,很多人还留在大厅,留在邹忠新老师的身边,久久不愿离开。

  看着这些舍不得离开的市民,记者心里还是暖洋洋的。因为他们脸上的热情与光彩告诉我:对于这些民间瑰宝,我们的市民是打心眼喜爱的。

  一位普通的成都市民唐杰仅仅是因为喜爱邹忠新老师的表演,创作了长达820个字的方言诗歌讲述邹老不平凡的一生;成都市图书馆组织专人对邹忠新老师进行3个多月的跟踪拍摄,只为将大师的艺术制成视频资料,永久保存……

  只要是百姓喜爱的,就不会消亡。更何况,还有我们政府对这些民间艺术的大力扶持,还有我们各个部门为挽救这些民间艺术所作的种种努力!

  蒲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