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从此学界少鹤鸣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07:29 长江商报 |
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研制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被公誉为科学斗士和真理卫士的邹承鲁院士,面对在最后时刻切开气管、接入呼吸机以维持生命的医生征询,毅然回答:“我不要苟延残喘。”83岁的老人就这样决绝的走了,一如他对于科学的执著,真理的坚守。然而,科学界从此少了一个正直的敢说话的人,一个视科学道德和精神为生命的人。 “要是老想着在科学上出名,那就永远做不成一个好科学家。”这是邹老一生的座右铭。然而,科学园从来就不是一块净土。伪造学历经历,抹煞别人成果,篡改数据,伪造成果,抄袭其他人成果,为商业广告做不符实际的宣传等,由邹老总结的学术腐败七大怪现状,更是由来已久。在“牛满江事件”之后,邹老大声疾呼,“如果不顾科学上的严肃性和真实性,片面强调所谓政治影响,对某些在科学上站不住脚的所谓成果给予不适当的评价,甚至公开宣传,恰恰只能造成极为恶劣的政治影响甚至国际影响。” “尊重事实,不违背事实。有多少成果,说多少成果,不多说一分。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这是最基本的东西。”邹老在回答央视记者关于什么是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时如是说。可有的院士参与学术剽窃,院士在弟子大半内容为抄袭的论文上被署第一作者,媒体揭发后仍觉得“坦荡”,长江学者把别人的成果打磨掉标签,硬充自己的创新成就,不少的科学家为伪科学张目只是为了一丁点儿私利,而学界却一片沉默静寂。邹老就像“皇帝的新装”中那个敢说真话的孩子,一次又一次挺身而出,戳穿 “水变油”、“特异功能”、“伪气功”、“核酸营养”、“克隆人体器官”等一个又一个骗局。 其实,正是因为他自己成了学术巨人,才有了辨别科学真伪的火眼金睛;50多年的科学实践,熔铸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精神;对科学发自内心的尊重,才容不得对科学有丝毫亵渎。“这是为了科学的声誉和自己的良心。”也正因他率真正直,义无反顾,不折不挠,凛然正气,于是,我们看到,从1981年发起关于《开展“科研工作中的精神文明”的讨论》、《再论科学道德问题》、呼吁《科学道德规范应早日出台》,《院士选举应接受科学界更广泛监督》,甚至在病床上还与人联名发表文章,对我国现行的科技体制进行反思,其间长达25年之久。在他看来,“靠作假的人把我们有限的资源都占掉,那么我们的科学研究环境就会越来越糟。影响到国家科学的前途。”个人的名利得失,成败荣辱,金钱物欲,蝇营狗苟,在科学的道德,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前途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引以为羞。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邹老耄耋之年尚能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全诗。“那清越的声音,如同霜天中高亢的鹤鸣,将永在科学的殿堂中回响。”(11月26日人民网)如今,斯人已去,从此学界少鹤鸣。谁又敢担当,谁又能担当,谁又将担当科学的斗士,真理的卫士? 刘效仁(作者系人民网强国博客撰稿人、杂文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