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重点大学里的边缘教师:好工作背后的惨淡与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09:17 中国新闻网

  今年9月,从没想过当老师的我踏上讲台,成了一所重点高校的历史系教师。作为一个文史类专业的女研究生,在2006年应届毕业生猛增的情况下,能歪打正着到这样一所“211”高校,很多同学说我是走了“狗屎运”。

  我所在的高校是教育部直属“国字头”的重点高校,这一点满足了我对大学教师这份职业仅存的虚荣心。可另一方面,这个高校的工科特色也一样鲜明地存在于它的名字里。

是跟我的专业八杆子都打不着的石油机械。

  因此常常在我说出学校名称之后,就赢来了好些艳羡的眼神,而当我开始介绍自己的专业时,就会引来一阵或善意或不解或认为好笑的疑问,大致的意思是:“这个学校不是专门搞××的吗?怎么也有历史系了?”

  类似的疑问多了,我也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当初爸爸就不赞成我选择这项工作,理由是,如此特色鲜明的大学,一定需要历史系吗?这个系会不会哪天突然被砍掉了呢?在政策频繁变化的中国教育界,他认为这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教育界似乎也有流行风。有段时间大学流行联合兼并,有段时间综合性大学又成了很多高校齐刷刷的建校目标。我们学校历史系就是在“把我校建立成富有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成为建校目标时候建立的,一起成立的还有外语系和法学院。

  今年和我一起进来的4位同事中,还有两人来自非重点高校,有这样的机会当然不简单。据说,在他们的母校,这样的就业成绩甚至被张贴在公告栏里。

  然而进校之后,凉水就一盆盆地向我们泼来。我们发现,即使是所谓的重点高校,也不是每个院系的日子都好过。历史系在这个以石油机械专业为特色的学校里,是彻头彻尾的边缘学科,而我们,更像是这个学校里的边缘人。

  首先就是经济状况。一位来自上海的老师很郁闷,一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使得他牢骚满腹:“这样的好学校,怎么这么一点点钱呀,说出去人家都不相信的呀!”

  和我一起来到这个城市还有研究生室友胡然,她在本地一所市属高校当教师。刚开始她常常因为我在国字头学校而自己是市属院校耿耿于怀。可没有多久,胡然拿上了所谓的“阳光工资”,每月比我多出了2000余元。而我们学校是教育部直属的,市里不再给任何拨款实现“阳光工资”。

  在对比了我俩的工资条以后,胡然不再跟我发牢骚了,反过来安慰我说:“这年头啊,没有两全其美的事儿。”而我的美女同事们也不约而同地把家庭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了自己的另一半身上。

  说完惨淡的经济状况,再说说教学科研。如此可怜的经济状况,并没有打击我刚刚成为大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想要努力做好科研的小小雄心。

  但是,尴尬局面却时刻都会碰到。重点院系的办公楼一栋栋高大气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栋不起眼的大楼前挂了好几个文科院系的牌子,“大家共用”。

  学期排课分教室时,由于我上的是《20世纪世界史》,上课需要给学生播放很多视频和图片,而学校多媒体教室短缺,只能先紧着重点院系。“历史系也需要多媒体吗?克服一下嘛。就这么个状况。”每次课后我只好另外花时间找闲置的教室为学生播放教学涉及到的视频和图片。大部分都是晚上,也只有这个时候,多媒体教室才有空闲。

  文科类院系被边缘化的状况,在图书馆里也一目了然。为了多发论文,当我准备扎进图书馆好好做研究的时候,发现资料室里连很多史学类基本刊物都没有。文科类的资料图书也少之又少,历史系虽然不是大院系,但是每届学生也有40多个,图书馆的在馆图书量少得可怜,开给学生的必读书单常常“开了白开”。

  资料室里储备少、教师办公条件不好,院里每学期几次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的讲座,也因为经费问题已经3个月没有举办了。学生对这种状况怨声载道。

  科研资金更不用说,所有文科类院系的学术资金都归文科处管理,拨到“边缘的”历史系的就更少了。在刚刚过去的专业报刊征定中,我们系里的年轻教师凑在一起订了2998.4元的报刊杂志,而报刊经费是3000元。“2998.4”是我们按了一下午计算器得出的最合算的订阅组合。

  也有过得滋润的,刘星是我研究生时候的师姐,现在是南方的一所机械类大学的历史系讲师。同样是在历史系,由于这所学校不是重点,历史系更加边缘了,反而没有什么科研任务,这位小姐基本没有任何压力。加上学校本身很有钱,一周只有4节课,工资却高得惹人羡慕。空闲的时间,她还做了3份兼职,赚了不少钱。现在正准备在学校旁边开个自己的书店。

  当很多同学埋怨高校待遇差想要转行时,刘星特别想得开:“这个工作就跟我的后台一样,说出去还是大学教师,既高尚又没压力,还能做自己的副业,边缘学科也挺好的。你看我们大学时候的体育老师,他们也够边缘吧,但是人家开个体育用品店,一年下来比咱们系那些老教授站10年讲台挣得都多。”

  也有好心的老教师告诉我,趁现在年轻应该多为以后打算,刚进校科研压力不大,一边工作一边读博士,多发论文。“有了在重点高校的工作经验,再加上未来几年的学术积累,以后去专业的文科学校或者出国都行。好些年轻老师都这么干,法学院刚走了个老师,现在人家在哈佛了。”

  学校似乎也发现了年轻教师大量流失的问题,去年开始,新的规定出台了:“为了使刚入校的年轻教师尽快熟悉教学工作,3年以后才能报考相关博士。”这下,我们都傻眼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上官岛 24岁大学教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