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来自全国各省市区教育部门和50多所涉农高校的负责同志聚首河北农业大学,出席了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和河北省政府联合召开的“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座谈会”。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高校要提高科研水平,要把高水平的论文写在大地上。他认为,现实中有些科研论文存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倾向,他借用毛泽东的一句“头重脚轻根底浅”来讽刺了这种论文写作方式。
为什么有些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半空中呢?周济部长分析说,这主要是因为科研还没有深入到实践中去。是的,科研工作者不深入到实践中去,其研究缺乏一线的基础资料,其理论缺乏高度,所以科研论文“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也就“顺理成章”了。那为什么科研工作者不深入实践呢?在我看来,这是有“渊源”的。
如今是社会转型期,浮躁风盛行,科研领域也不例外。急着出成果,急着出论文,以至于“鱼目混珠”,“半生不熟”论文有之,抄袭造假论文有之,有些科研论文“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也就是正常现象了。譬如,某学者每年的大项目就有好几个,自己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研究,只靠所带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去做,试想他的所谓成果能是精品吗?在正常情况下,搞好一个项目没有几年的时间是搞不出好结果的,但是在十年不到换了4个领导的科研单位,需要政绩的领导有闲心等你的科研成果吗?况且有些学者已经变成了只为赚钱的老板,他们关心的是钱,至于所谓的科研成果有无价值,他们并不在意。
写在半空的科研论文,实际上就是科研领域的呓语。因为没有价值可言,它既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服务社会创造财富,又不能在国际上获奖为国家争光,不是科研工作者的梦中呓语是什么?对那些只会拿巨额科研经费说梦话的所谓科研工作者,我们实在没有供养的必要。再是,对于亟须发展的中国来说,更欢迎脚踏实地为中国发展出力的科研工作者,更需要对中国发展有帮助的科研成果。至于那些只为在国际上获奖的研究,我们不是不需要,而是要量力而为适可而止。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服务的重心应是“三农”,按当下的说法就是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正如周济部长所言,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不能“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而要“顶天立地”:一方面高度重视现代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的研发,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面向“三农”第一线,特别着力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造福农民群众。像华中农业大学的几位院士那样,通过亲身实践,取得造福人民的世界顶尖的科研成果。
无数事实证明,真正的科研成果均来自实践,不深入实践进行研究,哪里来的科研成果?希望那些爱好撰写“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论文的科研工作者“改邪归正”,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并搞出“顶天立地”的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张魁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