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城市交通“堵”在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10:10 中国新闻网

  城市交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统筹兼顾。城市交通的组织者、管理者对一部分市民使用的环保、便利的代步工具,当怀宽容之心

  近期建设部公布的数据说,我国城市公交车车速越来越低,现在平均时速为10公里,比自行车的12公里还慢。城市交通的拥堵情况可见一斑。也因此,在日前全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工作会议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预言:“如果我们还不采取断然措施,加快发

展城市公共交通,对道路资源使用进行合理调控,某些城市的交通完全瘫痪将会指日可待。”

  回应这一预言的是最近南方某城市的“禁电运动”。所谓“禁电”,就是禁止电动自行车上牌、上路行驶。据说最大的原因是这种代步工具给城市“添堵”,需要“还路于车”。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拥堵不堪的市区交通成为城市管理的共同难题。为了解决“出行难”,不少城市开辟了公交车专用快速干道,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等,但仍难以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于是,“轿车进家庭”成为有的城市缓解公交压力的战略选择。无论是以安全性能还是“排堵保畅”的理由,限制乃至取缔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的市区道路行驶权,只是实施这一战略的子项目。从总体看,或许由于“法难责众”的原因,这些影响相当一部分市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出行需求的措施,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没有尾气排放、在许多人看来价廉物美的电动自行车,在不少城市成为一些市民的代步工具,在有的城市甚至有取代自行车的势头。摩托车、自行车是不是造成市区交通拥堵的祸首?根据近些年来城市“排堵保畅”的实践,笔者以为恐怕并非如此。

  那么,市区交通究竟堵在哪里?在笔者看来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硬件问题,如交通设施不够完善、配套,市区功能区划不尽合理等。二是模式问题,有的地方在发展公共交通的模式上,盲目搬用发达国家的经验,鼓励私车“进家庭”,有违本地实际。三是意识问题,如公众的道路交通意识滞后,驾驶员和行人的行为习惯落后于现代城市交通管理的要求。

  城市交通是一项名副其实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统筹兼顾。如何科学、务实地对待行驶在大街小巷的电动自行车,只是其中的子系统。笔者觉得,从城市管理要逐步走向“以人为本”的要求看,城市交通的组织者、管理者对这种环保、便利的代步工具,当怀宽容之心。因为,一方面从各种交通工具占用城市道路资源的情况看,各类机动车已经占用绝大多数的道路资源,而且可能还会侵占本来就仄窄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另一方面,从收入水平看,能自己开机动车出行的人群,毕竟仍属少数,以一部分人的路权而剥夺另一部分人的代步工具选择权,有失公平,不利和谐。

  上海市人大近期通过的一项法规,让人感到温暖——面对将非机动车道阔幅缩减0.5米还是加宽0.5米的争论,最终照顾了大多数依靠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出行的市民利益,作出了加宽人行道的规定。

  (来源:人民日报《华东新闻》;邓建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