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企业家能扭转大学生自杀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10:26 浙江在线

  不久前,清华大学研究生洪乾坤因找不到工作而自杀的事件令世人震惊,他也成为北京今年以来第九名自杀身亡的大学生。北京市官方三十日宣布,近期将邀请邓中翰、李彦宏等中关村成功企业家进校园作创新创业报告会,以鼓舞大学生的士气。

  大学生自杀行为已成为近年来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企业家介入这一现象,有助于通过企业家的成功,鼓舞大学生的士气,这一初衷当然是非常好的,但是到底能取得多大收

效,却不容乐观。从表面看来,是就业难和知识无用导致了大学生抑郁症,使其产生轻生念头,其实这只是直接原因,而不是根源问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越来越脆弱,知识结构同生存能力严重脱节,使其人生信念发生坍塌,才是导致大学生弃世的心理根源。

  显然,这个问题不是企业家所能够解决的。企业家能给大学生灌输一些成功理念,也可能带来一些大学生期望的就业机会,但无法改变大学生日趋脆弱的心灵世界。即使企业家们的能量能大到解决整体的就业难问题,恐怕还是难以解决他们的自杀问题。就算找工作不成问题了,他们还可能为找不到好工作而自杀;就算找到理想工作了,还可能为工作中带来的挫折而自杀。总之,现在可让年轻学子绝望的理由实在太多了。而在大家不停地抱怨政府,诅咒社会的同时,如果意识不到自身或群体的问题,则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形态,悲观厌世者都会大有人在。这么说并不是为政府推卸责任,不可否认,在就业问题上,政府理当是最大责任人,然而却不是唯一责任人。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知识越多越脆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这又要归结到教育。教育理念的错位和教育结构的失衡,应试教育的过度发展,挫折与情感教育的先天不足,导致了知识的工具化和垃圾化。在价值核心迷失的教育体系里,知识越多越脆弱是必然的结果。人文教育的缺憾,物质主义的冲击,令年轻一代的心理越来越浮躁,越来越脆弱,不仅失去把握命运的能力,连人性中的生存本能都大为弱化。这样极弱的群体心态,岂又是几个成功的企业家所能逆转的?

  表面上看,自杀现象在大学生中时有发生,但自杀的苗头其实在启蒙教育的阶段就已发端。因此,若教育结构和教育理念没有真正改观,若不能建立起完善的从启蒙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的校园心理干预机制,若社会不能给予学生有益的生存启示和信念训导,若人性中有价值的部分无法唤起学生的理性回归,则企业家的激励作用终归有限。


作者: 王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