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北约内外“分层次” 关注东方亚太战略呼之欲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11:17 中国新闻网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北约在与中日韩等亚太国家发展关系时是分“层次”的,有的是“伙伴国”,有的是“接触国”

  “远交近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就被使用的外交战略。两千年后的今天,北大西洋公

约组织——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治军事联盟正把眼光转向东方。11月28日,首次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举行的北约峰会,议题之一就是讨论北约与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关系,为双边关系敲定战略方向。从目前的情况看,北约的亚太战略正呼之欲出,北约与这些国家的务实合作将走向前台。

  日韩主动靠近北约

  2005年以来,北约掌门人频频访问日本、澳大利亚等亚太地区国家;此后,这些国家的外交部长、大使等高级官员也纷纷回访北约总部。一时间,北约与亚太地区这些国家之间的政治对话热烈展开,成为国际外交界和媒体的热门话题。

  在此次北约里加峰会前夕,《日本经济新闻》在11月28日报道称,北约此次会议可能会作出决定,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列为新的合作伙伴,北约的目的是考虑在欧美地区之外开展工作,推动其与亚洲地区的合作和情报交换。

  日前,《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独家书面采访了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记者问道:“近年来,北约进一步加深了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亚太国家之间的关系,你本人也多次到这些国家访问,引起外界关切。北约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有何战略意图?”

  夏侯雅伯指出:“外界没有必要担忧。你提到的这些国家意识到,所有国家都面临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它们也认识到这些全球性威胁需要全球各国和各国际组织之间尽可能地扩大和深化合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均参与了北约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并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日本和韩国也对发展与北约更亲密的政治对话非常有兴趣。北约对此非常欢迎,正如我们欢迎与中国开展更紧密接触一样。”

  夏侯雅伯的回答实际上点到了要害——这些国家首先对北约投怀送抱,北约必须有所回报。单从日本来看,除了派参与美英联军在伊拉克的行动,在阿富汗也出钱出力。

  北约内外“分层次”

  然而,北约对其与这些国家关系的定位还很谨慎。夏侯雅伯本人上周就提出一个“层次论”。

  第一层当然是北约成员国之间的结盟关系。《北大西洋公约》是冷战时期形成的军事同盟条约,其核心通俗地说就是:对北约一个成员国的侵犯等同于对所有成员国的侵犯;

  第二层是北约与伙伴国之间的关系。北约与诸多中亚国家签署了伙伴关系协定,北约与这些伙伴国建立有定期对话机制,并进行联合军事演习。这些伙伴国若想加入北约,必须展开军事改革,达到北约提出的标准后就可升级入约。

  第三层是北约与“接触国家”之间的关系。所谓接触国家,就是北约与其尚未签署伙伴关系协定。夏侯雅伯强调指出,北约与日本、澳大利亚这些亚太国家的关系尚属于“接触国家”的关系。

  此次北约峰会上,北约盟主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了一个新战略——里加全球伙伴关系设想。该设想不仅提出要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加强政治对话,而且还要建立“务实合作机制”。布什说:“该设想将让北约能与日本、澳大利亚等与北约有着共同价值、携手致力于和平事业的国家开展联合军事训练、联合军事演习和共同防务计划等。”不过,峰会最后的宣言并未将此战略内容囊括进去。看来,北约对究竟如何和这些国家打交道还有自己的谨慎考虑。

  与中国进一步接触

  不可否认,北约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引起东亚其他国家的广泛关切。人们顺理成章地想到,北约与中国关系是继续停留在南斯拉夫炸馆事件的阴影中,还是寻求突破,跨越目前的“非正式接触”?

  对此,夏侯雅伯的表态是:“1999年在北约对科索沃的空袭行动中,北约空军意外地轰炸了当时中国驻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大使馆,这是一个悲剧性错误,当时北约就此作了真诚的道歉。关于北约与中国关系,我们不能沉溺于过去,必须向前看。当今世界,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依然存在,未来我们之间的安全利益可能会越来越交汇。因此,我相信我们均有兴趣扩大我们之间的对话,进一步加强互信,携手应对共同的挑战。这样做是对一个稳定的全球安全环境进行坚实的投资。”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吴黎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