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住院指标”背后的体制之痛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14:36 浙江在线 |
“从10月份到12月份,每名职工都必须往医院带住院病人,每少完成一个指标,就扣发工资200元。”刘喜兰对院方公布的这一政策颇不理解,医院怎能靠这样的手段来提高经济效益?永州市第二中医院副院长彭致善称,“解决职工的工资问题是最大的福利”。(12月3日《法制周报》) “指标主义”源远流长,先前有死亡指标,现在有住院指标,其荒谬之处在于,采 取强行摊派的方式表达政绩或聚敛钱财。就住院指标而言,显然属于违规之举。如律师所言,卫生部、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曾多次发布文件规定,“禁止医疗机构服务收入与医务人员个人收入直接挂钩”。是是非非,一目了然。笔者认为,在对永州市第二中医院口诛笔伐之余,进行必要的反思尤其重要。今年5月22日,社科文献出版社和中国卫生产业杂志社联合发布了《医疗卫生绿皮书》。《医疗卫生绿皮书》所言,中国十年医改确实造成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其原因是政府投入“缺位”、监管“不到位”和功能“越位”造成的。“不到位”的三个表现:第一,投入不到位。第二,监管不到位。第三,职能转变不到位。 投入不到位,这是众所周知的现实。不妨用数字说明之,1986年,各级政府财政卫生拨款122.23亿元,占当年卫生总费用315亿元的38.69%;2003年,中国卫生总费用6584.10亿元,按照1986年的比例,政府财政拨款应该是2547.38亿元,实际上却是1116.94亿元。如此巨大的亏空如何弥补?“虾有虾路,蟹有蟹道”,各大医院铆足劲地敛财,以千奇百怪的方式创收,治病救人变成了看钱救人,惟德是举变成了惟利是图。于是我们不时耳闻目睹令人或悲哀或激愤或郁闷的新闻。医生变成了商人,医院倒卖病人,医院见死不救,垂危病人被送往火葬厂……各种消息纷至沓来,让人窒息。“反商业贿赂导致医生工作积极性下降,住院病人人数从4月开始下滑,医院收入与同期相比少了20万元/月,已不能保证职工工资的正常发放了。”永州市第二中医院副院长彭致善的这一席话,既可以看作是强辩,也可看作是诉苦,联系到政府投入不足,该陈述倒也不无几分实情。 既想马儿不吃草,又想马儿飞快跑,这是虚妄的逻辑。因此要想医院坚定不移地保守公益性质,却不提供给足够的资金,显然就会催生人性的恶之花。面对某些无良医院的胡作非为,面对某些无德医生的见钱眼开,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主管部门不肯彻底地痛施辣手,层层怪状衍生开来,最终遭殃的只能是病人。 投入“缺位”、监管“不到位”和功能“越位”,正是这三大体制性病灶,最终催生了住院指标这种怪胎。早就有学者指出,政府要做到公共权力和公共责任合一,有多少权力,就承担多少责任,不能一方面拼命扩张权力,另一方面却拼命推卸责任。诚然,面对医改现状,政府选择的既然是,既要政府主导又要利用市场机制的医改思路,就不能对医疗怪状容忍,就要履行相应的责任,即投入不缺位、监管要到位和功能不越位。 作者: 秦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