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龙的传人”不是“Dragon”的后代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16:02 南方网 |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正领衔重新建构国家形象品牌,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他认为,包括“龙”在内的一些中国形象标志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招致误读误解或别有用心的歪曲。因此,应该重视和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面形象和积极元素,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重塑出能够真正代表当今中国形象的标志物和载体。(12月4日 新闻晨报) 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形象早已渗透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对于每一位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更是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正因为如此,在世界各国的华人聚居地内,数量最多也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早已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传统文化作为凝聚民族向心力的核心力量,无论任何时候都是人们自发坚守的最后一块阵地。因此,中国形象标志将来可能不再是“龙”一经发布,就立刻遭到了外界舆论的一致炮轰。当我11点20分在网易新闻看到这条消息时,最热的一则网友帖子后面已经有了15000多名支持者,到了12点55分,支持率已经飙升到26029,而这则帖子不过是作者在5点24分上传的。短短7个半小时之间,一则的新闻的一个帖子背后竟然能聚集如此庞大的群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吴友富教授将要面对怎样的外界压力可想而知。就像网友所质疑的那样,民族文化图腾岂能随便篡改?在这种事关举国人民的群体性问题时,谁有资格代表我?谁又有资格代表13亿其他的中国人? 吴友富教授提出否定龙作为中国形象的代表性标志的依据是,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但是我想,吴友富教授至少忽略了两方面问题。首先就是,如果为了避免外国人产生误解而罢黜龙的身份和地位,实际上也恰恰证实了外国人此前那些“片面而武断的联想”是符合事实的。如此一来,究竟是提升了中国形象呢?还是更进一步地败坏了中国形象?更为关键的是,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究竟是外国人的看法更重要,还是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更重要?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对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足够了解者总是不免会产生错误的理解,只有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才能在此基础上阐述观点以消除误解,而消极地退让逃避只能会适得其反。近年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传统文化的式微已然触目惊心。如果说一些社会现象所折射出的现状令人感到无比痛心的话,专家学者对传统文化所持有的这种态度更是让人觉得难以忍受——面对他人片面而武断的理解,他们除却消极地逃避之外,竟然连捍卫传统文化为自己“正名”的勇气都拿不出来。如果每当外国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误解,我们都要曲意逢迎寻求新的文化立足点的话,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到底能供我们挥霍多久? 实际上,真正使外国人产生误解的是“Dragon”这个单词,而不是“龙”这个汉字。“Dragon”在英语中本身就是一个象征邪恶的贬义词,其所代表的形象是一只巨大的黑色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所有这些特征与寓意吉祥如意的中国龙完全不同。外国人产生“片面而武断的联想”的根源是,长期以来一些翻译者因两者的局部相似而直接将“龙”翻译为了“Dragon”,并非他们对“龙”本身抱有什么样的偏见和误解。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既不可能用东方的讲究来要求西方,也不可能用西方的解释来框范东方。因此,想要在跨文化的传播中消除对“龙”的误读和丑化,首先就有必要考虑重新定义“龙”的标准翻译,而不是因噎废食将“龙”逐出文化传播的范畴。 2005年11月12日,在京西南的中华文化园举办了“中国形象·龙的正名”学术、艺术交流活动,针对西方文化作品对“龙”的误读和丑化,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文化管理学会郑重庄严地提出“中国形象·龙的正名”的主张,建议以汉语拼音“long”同时也是英语中表示长久意思的单词“long”作为对中国龙的标准翻译。此后,“龙的正名”的思潮开始风起云涌,很多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与补充,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逐步消除“文明的冲突”,减少文化的摩擦,建立人类和谐文化的共识。 如果说当初的“龙的正名”还多少给人一些“杞人忧天”式的感觉的话,吴友富教授的此番主张则使人感受到了“龙的正名”的迫切和必须。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处理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如果一种传统文化不能彰显出独特的魅力,那么其式微乃至衰败几乎也就在所难免。既然吴友富教授有心致力于提升中国形象,那么我想,还是不妨先考虑一下对中国龙的标准翻译做出一些实质性的努力。毕竟,对于一所外国语大学的高层领导和教授来说,准确翻译一个单词想必要比重新塑造一种民族象征容易得多。(编辑:洋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