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到石头村看民俗"反馈:古朴石头引来串串惊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02:02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卢伟丽 实习生任利

  12月3日,天气晴朗,井陉于家石头村,本报“跟着学者去旅游”的第四期活动正在这里进行,古朴的石巷、石碑、石头房子以及独特的民俗引起了读者的阵阵惊叹。

  与前几次活动相比,本期“到石头村看民俗”活动经历了一点小波折,由于下雪路
滑,原定于11月26日举行的活动不得不推迟到了12月3日。老天帮忙,12月3日没有雾,高悬于天空的太阳射下缕缕阳光,但毕竟快到农历大雪了,山里的天气更冷一些,冻得人有点不想往外伸手。然而,天气的寒冷却挡不住人们对民俗的浓厚兴趣,一到石头村,下了车的30多位读者就直奔石头村博物馆的各展室,仔细地观看各具特色的展品,还不时地发出惊叹,“呀!你看这是个小磨吧。”“这绣花鞋是真的吗?那么小怎么能穿进去呢?”而有的读者看到博物馆院内的石碾子和打水用的辘轳,立刻好奇地跑过去实际操作起来,而其同伴则赶紧拿起相机,拍照留念。一个小男孩喝完了从井里打出的水后,乐颠颠地跑过来问记者,“你喝那个井里的水了吗?我喝过了,是甜的!”

  除了这些有趣的物品,本次活动的特邀民俗学者刘其印老师成为了大家关注的另一个焦点。不少读者拉住刘老师,对自己不明白的东西及时发问,而刘老师也兴致勃勃,不但耐心细致地讲解问题,还利用他对石头村熟悉的优势,带领大家去观看导游介绍不到的东西,如小巷子里砌在墙上用于拴马的石环等。

  摸过了石头墙,看过了石头房子,走过了石头巷子,读过了石头碑文,听过了石头村的故事,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返回的时间。上车了,大家却还议论着在村里看到的东西,“这里真是很有内涵,又学到了不少东西,下次你们的活动我还参加!”一位读者说。

  我游故我知

  石头村的由来

  于家村是一个保存完好的石头文化古村落,村子里95%以上的村民都姓于,据记载,500多年以前,一个名叫于有道的人(相传是明朝于谦的后代)带着5个儿子从井陉的另一个村南峪村迁到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这样一个村落。而由于村子里的男人大都会石匠手艺,附近又有石头资源,祖祖辈辈就靠自己的双手,用石头建成房屋楼阁,用石头铺路,用石头做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具。一个闪现着劳动者智慧的石头村就这样建成了。1998年该村被河北省民俗学会命名为于家石头民俗村。

  奇特建筑清凉阁

  清凉阁又称神仙阁,建于1581年,是石头村的标志性建筑。该建筑共有三层,上层为砖木结构,下面两层则是全石建筑,而如此高大的建筑物,竟然不打根基,只依天然地势而建,而其中底层最大的一块石头重达万斤,简直难以想象古人没有机械装置,是如何把这样巨大的石头运过来的。

  密布村中的石头井窖池

  于家村有三少,即水少、钱少、粮食少,这是个有名的旱村,但即使再旱的年月,这里也没缺过水吃,秘密就在于村里有1000多眼井窖池。

  随着刘其印老师的指点,我们的读者在路旁、农家小院里都发现了这样的井窖池,博物馆里的水井也是其中之一,有人摇动辘轳打上一桶水,立刻引得大家都来品尝,井水清冽甘甜,一位读者喝完了以后脱口而出:“比自来水好喝多了。”据刘其印老师介绍,这些井窖池挖好后,不但上面有石头盖子,底上也铺有石头,每到下雨的时候就成为天然的蓄水池,水在地下不但不会变质,石头还能吸附水中的脏东西,使水喝起来纯净甘甜。而全村上千个这样的井窖池储存水,便使全村人再不用发愁用水问题。“这些独特的井窖池也使这个村子成为了抗旱的典型。”刘老师说。“如今,村里打出了深达300米的泉水机井,引来了张河水,即可饮用,又可抗旱,很多井窖池‘退役’了。”

  重现历史的古碑文

  于家石头村有很多石碑,500多年来,共留下各种石头碑碣200多块,后经“文革”破坏,现在保留的仅有几十块了。这些碑碣记录了村子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它的文字记载中也可以再现几百年前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景。

  石头村的博物馆里就保存有这样的石碑,其中的“柳池禁约”和“整敕村规”两块碑上镌刻着村里对用水和村风的规范。刘其印老师指点碑文逐句进行了讲解。如乾隆年间的“柳池禁约”碑针对这个旱村的用水问题有明确规范,碑文曰:“……坑深则挖也不力,门多人众,则取水不公。今约后昆,每年挖池,按门出工……有失误者,一工罚钱五十,每家吃水许一瓮,取冰许两担……”在该碑文中,对挖井不力和超标用水的村民不但有经济处罚,还有“骂人”这样现在听起来颇有趣的处罚。而在清同治年间的“整敕村规”碑中,则对禁赌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碑文曰:“从来里中之害,莫过于赌博者……耗资荡产,种种匪事皆为之,伤风败俗,莫此为甚……约定绅耆乡甲,比户巡查,有开设赌场群聚玩钱者,一经查出,罚每人写戏一台、歌舞三日……”从碑文中可以看出村里对赌博者采取的独特惩罚措施———写戏、歌舞,这恐怕是我们这些现代人所无法想像的。

  传统的宗祠祭祖

  在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宗祠只能是传说中的一个所在了,然而,在于家石头村,不但还有宗祠,而且这里仍然是人们祭祖的地方。

  在古色古香的于氏宗祠内,匾额、对联都透露出这个家族浓郁的文化气息,而贴在门口的春节值班表和敬奉祖宗的礼单则展现了现代村民对祖先的敬仰。宗祠内的墙壁上仍贴着家谱,从村子的始创者于有道开始,于氏家族的每一个去世的人都在家谱上有记载,就连抗美援朝牺牲在异国他乡的英雄,在这里也都有灵位。而除了家谱之外,这个家族至今还有谱书,谁家新添了人,都要在谱书上有所记载。村民们说,现在,每年大年初一,到邻居家拜完年以后,整个家族的男女老少都要集中在这里给老祖宗拜年,年前生了孩子的还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告知老祖宗,生男孩要往祠堂送100个礼炮,生女孩则送一串金银花(箔纸花),希望祖先保佑孩子平安长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