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解密名人档案⑦薛建华:一句口号让他和奥运紧密相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02:05 燕赵都市报

  

解密名人档案⑦薛建华:一句口号让他和奥运紧密相连

  薛建华创作的申办第27届奥运会口号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

  

解密名人档案⑦薛建华:一句口号让他和奥运紧密相连

  和记者谈起奥运的事,薛建华显得很兴奋。

  本报记者 杨佳薇/文 赵海江/图

  ■人物:

  薛建华,男,1961年出生,大学文化,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领导干部经济管理专业,经济师。1976年参军,1985年1月到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工作至今。他曾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新闻、通讯、散文、诗词、歌曲、报告文学、学术论文等各类文章千余篇,90余次获全国、省、市评比特等奖、一、二、三等奖等,代表作是1992年获全国征集评比一等奖的中国著名申奥口号“给中国一次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这一口号成为北京和全世界支持北京申办2000年、2008年奥运会的代表语传遍世界,为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创作这一口号的原版手稿被中国革命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作为民间重点申奥文物收藏。

  “给中国一次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当2008北京奥运的步伐逐步走近,石家庄普通市民薛建华为中国第一次申办奥运会而创作的这句口号也再度成为人们的“口头语”———2001年迎来的机会,2008年将实现的奇迹。

  奇迹近了。土生土长的石家庄人薛建华也因为这句奥运口号有了自己的名人档案全宗:申奥口号的手稿复印本、奥运歌曲的原版手稿……116件档案几乎都是与奥运相关的资料。

  1. 创作申奥口号差点让他丢了儿子

  11月29日,记者首次见到了中国第一次申奥口号的创作者薛建华。与电话中的侃侃而谈不同,今年45岁的薛建华显得有些害羞,大部分时候都有些紧张,只是每次说到奥运的时候,害羞的他眼里会放出光芒。

  “我一直就喜欢文字,但与奥运结缘,还真是一个机遇,在1991年之前我几乎没想过。”薛建华回忆说,1991年12月中旬,也是一个寒冷的严冬季节,他在单位整理旧报纸时,意外发现当年12月15日的《经济日报》刊登了一则小消息———北京奥申委委托《中国青年》杂志社与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征集中国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口号”活动,突然而起的“申奥有我一份”的想法令他激动不已。

  此后的10多天里,薛建华的脑子里除了正常的工作外,就是“申奥口号”,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吃饭、乘车、睡觉,一有空闲就开始琢磨,只要有一点好的构思,他就要拿笔记下来,装在衣兜里。几天下来,衣兜里几乎满是纸条。

  “因为当时的那条征集新闻没有登出具体时间,所以我那几天特别着急,满脑子里想的全都是申奥口号。”薛建华无奈地说,那段“着魔”的日子,经常是丢三落四,最严重的一次差点连孩子都丢了———那天他是在办公室里想了整整一天的口号,根本忘记了答应接孩子的事情。直到22时才在同事的提醒下想起来,可等他赶到幼儿园时,早已人去楼空。忧心忡忡的他回到家里,才欣喜地发现儿子已经在家。不料,看到爸爸的儿子却“哇”地一声委屈地大哭了起来。

  挫折终于唤出了灵感,在薛建华捐赠给市档案局的申奥口号手稿复印本中,记者看到一共有6句口号:“我们有能力办好奥运会”;“我们会把奥运会办得更好”;“民心所向办奥运,今非昔比是中华”;“奥运举世瞩目,风景这边独好”;“北京欢迎你”;“给中国一次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当想到最后那个口号时,我当时几乎跳了起来,自己几乎认定也就是它了。”虽然已经事隔15年,但说起这段,害羞的薛建华立刻显得无比兴奋。

  2. 与奥运相关的不眠之夜

  薛建华没有想到,真正的兴奋随之而来。1992年7月,《中国青年》杂志在应征的4万多件、20多万条口号中评出了奖项,薛建华的作品位列一等奖第一名,被选定为唯一的中国申奥口号,从此传遍五湖四海。“我当时兴奋得一晚上没睡着,第一次,我为奥林匹克失眠。”薛建华说,当时的奖品是3元钱的稿费和一套李宁牌运动服。虽然不多,但却是他珍藏到现在的东西。

  然而,兴奋不眠之后却是伤心的失眠,当“给中国一次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成为人人传颂耳熟能详的口号时,1993年北京申奥失利了。虽然这个震动世界的宣言最终没能给北京申奥带来好运,但却让他更加沉迷奥运。从1993年申奥失利后的那个不眠之夜起,他凡是看到或听到有关奥运的消息都会记下来、整理好,十几年里剪报和资料几乎占了半个屋子。

  2001年7月13日中国第二次申奥时,研究奥运近8年的薛建华这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悦心情:本来没有有线电视的家里在市有线电视台领导的照顾下,破例在最短的时间里装上了有线电视;五拨儿记者在薛建华家中守候,专等着采访他的喜悦之情,不大的家里成了省会各路媒体记者穿梭工作的现场……“当时有记者悄悄地问我有什么直觉,我当时就很自信地说能成功。”薛建华说,那是一个全民狂欢的夜晚,从未有过的夏夜的爆竹声响彻天空,欢乐的街道和广场荡漾着数不尽的乐开了花的笑脸,自己也经历了与奥运相关的第三个不眠之夜,中央电视台莫斯科申奥实况重播多少遍他就看多少遍,一直到天亮去看日出。

  3. 割舍不了的奥运情

  北京申奥成功了,薛建华的奥运之路却只是刚刚开始:2003年8月他参加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第一届全球征歌创作、2005年参加了2008年奥运会青岛奥帆赛主题歌征集、2006年他又参加了奥运志愿者口号征集……

  最让记者惊讶的是,如今,薛建华甚至已经为“给中国一次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这句广为流传的申奥口号,进行了包括体育娱乐用品、徽章纪念币、啤酒饮料、服装鞋帽4类商品在内的商标注册申请。如果申请进展顺利的话,两年之后薛建华将正式拥有该注册商标的专用权。

  “我这么做只是不想让这么有意义的口号商业化。”薛建华兴致勃勃地说,奥运之路他还要一直走下去,自己与奥运相关的那些不眠之夜如今已经定格在他的脑海中了,“我把申奥口号的原版手稿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我把与自己申奥相关的116件作品全部捐赠给石家庄市档案局,就是希望能留下这个过程。”而他目前最大的愿望也是和奥运相关的:一个是亲临2008年奥运现场,另一个是为自己的奥运之路写本书。

  4. 热线实录

  董丽珠:我是郝月琴的二女儿,我的母亲看到《燕赵都市报·都市时讯》的报道以后非常高兴,她说报社能将戎妈妈、战斗英雄董存瑞的母亲在1958年的真实形象展现给省会广大读者,进而引起更多人关注英雄人物是她最大的心愿。在此,我也代表我母亲及她的五个子女对《燕赵都市报》和市档案局表示感谢。

  行唐丁先生:我看了《燕赵都市报·都市时讯》关于高如意的报道,觉得写得非常好,非常感人,但是我觉得这样的报道不应该局限在年迈的名人身上,是不是应该多报道一些年轻一点的人物,让这些正在干事业的人能更加有劲头,比如我们县里就有一个乡的书记书法非常好,还出过书,我觉得也是个好的线索。

  陈聚德:我父亲陈三彦(在部队时叫陈增先)的境况和高如意一样,我觉得这样的人确实应该多关注一下。

  周女士:《燕赵都市报·都市时讯》这组报道的创意很不错,我觉得媒体和部门以后可以多进行这方面的合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