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删除“伪科学”!150名学者签名支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07:33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继“中医是不是伪科学”、“民间学者刘子华所提出的‘八卦宇宙论’是否合理”在学术界引起争议后,一场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正海发起的废除“伪科学”一词学者签名活动,又成为一颗重磅炸弹。截至昨(4)日,该活动共征集到150名学者的签名支持,四川5位学者名列其中。而对此行动,何祚庥院士等人认为“非常荒唐”。

  11月15日,宋正海通过电子邮件给几百名学者发信———《不要让“伪科学”一词

成为灭亡传统文化的借口》,号召学者们联合签名,废除“伪科学”提法。

  在这封长达2000字的电子邮件中,宋正海称,“伪科学”一词原来是指“伪造科技成果或剽窃他人成果”,但现在却被人滥用,“打击的却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扎根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上的挑战性的科技原创性成果和民间科学”。在信中,宋正海向有关部门提出三大“恳请”,“恳请学术界彻底搞清‘科学’的定义;恳请谨慎使用‘伪科学’一词;恳请将‘伪科学’一词剔除出科普法。”

  ●宋正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

  “伪科学”一词是中国学界的耻辱

  昨晚8时过,记者连线北京,对此次“废除伪科学”学者签名活动的发起人宋正海作了采访。

  两起热点事件成“导火线”

  宋正海的另一个身份“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主要组织者,“希望不同领域专家来探讨问题,已经办了16年了”。11月14日上午,集合了这个讲座成员的众多意见,宋正海主笔的《不要让“伪科学”一词成为灭亡传统文化的借口》,广泛地发送到数百位学者的邮箱,征询签名支持。这一行动迅速得到了回响。“截至11月30日活动结束,共有150个人签名,此外还有许多人致电或发来邮件。”

  “这个事情可能是以后的焦点。”电话里,宋正海的声音很严肃。他说,之前方舟子和何祚庥为代表的针对传统文化和民间科学家的“打假”行为,一直受到他们的关注。而最近发生的“中医是不是伪科学”、“民间学者刘子华所提出的八卦宇宙论是否合理”等一些争论,让宋正海等人觉得“对传统文化的攻击已经很严重了。”

  “刘子华八卦宇宙论”引发官司,何祚庥等几位院士声明支持方舟子,随后何祚庥打假基金会成立,方舟子成了主要捐赠对象,“感受到一股势力的增长,他们并不是孤立针对刘子华先生或者易经,而是中国传统文化。”这两起热点争议事件,成为了“导火线”,最终促成了“签名活动”的生成。

  “伪科学”被人当成棍子

  “为什么提出删除‘伪科学’?因为它已经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当成‘棍子’,随意挥动。只要意见不统一,一棍就打过来。”宋正海认为:“伪造科技成果或剽窃他人成果”和“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扎根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上的挑战性的科技原创性成果和民间科学”———利用这个“棍子”的少数人,混淆了两者的性质。“学术界对于造假行为本身是很痛恨的,需要打击;但是却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存在,不能观点不一样,就一棒打下去。”

  宋正海用“很乱”来形容风波搅动下的中国学术界。“‘伪科学’这3个字已经是中国学术界的耻辱,考验的是中国科学界的诚信。”他认为,少数人利用了科普法,只有把“伪科学”3个字剔除,才能有权威性。这次活动的目的,宋正海认为很明确:除了将接受到的“反映”,上报给科学界的领导,还希望引社会关注。“希望大家都能来思考,这样混乱‘打假’,对科学发展,对科学创新制度的建立,到底有没有好处。”

  ●何祚庥中科院院士

  “荒唐,真是很荒唐”

  昨日下午5时左右,记者与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取得联系,身在外地出差的他简短地表示:自己的态度很明确,在之前接受北京媒体采访时,已经表明。

  之前接受《北京晨报》记者的采访时,何祚庥院士直接用“荒唐,真是很荒唐”形容自己对此事的看法,并对于宋正海等学者的做法表示强烈反对,他说,“签名的这些学者我们都比较了解,他们大多数都是支持伪科学的。他们实际上是为假冒的科学找借口”。

  何祚庥认为,“科学”这一概念是从西方传入的,有一整套国际上公认的、传统的规范。而现在有一些人利用“科学”的名词,而不认同“科学”的理念。有些人把他们那套东西假冒成“科学”,这是学界不允许的,因此要反对。“你提出你的理论当然可以,但是你不能以科学的名义在社会上传播。”

  中国科普所原所长郭正谊也认为“废伪”是在为“伪科学”辩护。他接受《北京晨报》采访时称:“伪科学”一词是写入人大常委会所通过的《科普法》中的。“我认为‘伪科学’是指这样一些学说,它不是科学,但却打着科学的旗号招摇撞骗。比如之前闹过的‘水变油’、‘永动机’等,都打着最新科技成果的旗号,坑骗老百姓。对于这些,我们肯定要反对。”早报记者谭晓娟

  链接03版

  本报刊登的未署名图片,请作者速与本报联系,以便奉寄稿酬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