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回应“废除‘伪科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07:39 长江商报

  圆桌话题:日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正海称:“伪科学”一词现在被人滥用,“打击的却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扎根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上的挑战性的科技原创性成果和民间科学。”他要求《科普法》删除“伪科学”一词。对此,院士何祚庥认为“非常荒唐”。(详见本报今日报道)

  退出概念游戏,回归制度文明

  从词源学意义上讲,既然存在“科学”这一概念,那么与之相对的“伪科学”概念,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可能。正如我们不能将杀人归罪于工具一样,将滥用“伪科学”的行为归咎于词语本身,同样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在我看来,不管在“伪科学”存废问题上,支持者和反对者有着怎样的善意初衷和道德正当性,都是陷入概念游戏不能自拔的“自娱自乐”。相信不会有人天真到认为只要《科普法》中删除“伪科学”一词,就会让以“伪科学”为由的作奸犯科销声匿迹,一如我们相信保留“伪科学”不会天下大乱一样。

  真正能够获得权力的恰恰是对概念运用的话语权,福柯曾说过,话语拥有了权力,就会成为权力的话语。就像一介平民百姓,无论怎样运用“伪科学”对传统文化进行攻击和打压,都只是“一个人的战斗”一样,缺乏话语权的话语,从来都不可能兴风作浪。话语如此,被用来表达话语的概念更是如此。

  概念是没有“原罪”的,真正的“原罪”在于话语和权力、资本甚至民意的结合。科学自有科学的逻辑,它不像权力那样按照弱肉强食来行事,也不像资本那样受利益所驱动,更不像民意那样被多数人的非理性所裹挟,它所尊崇的唯一规则就是以理服人。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科学话语权,却被权力、资本甚至民意所主宰和驱使,在论辩科学与伪科学之间,自己就已经沦为彻头彻尾的“伪科学”,于问题的实质性解决不仅没有任何助益,反倒会让无聊的口水蒙蔽最真切的实质问题。

  若想让科学的论辩成为真正“去伪存真”的“试金石”,对科学与否的争论就只能退出概念游戏,回归制度文明。就科学研究和科学论证而言,最大的制度文明是对多元话语的尊重、对理性的尊崇以及以理服人的论辩规则,而不是将自成逻辑的科学,放诸权力、资本甚至民意之下,成为缺乏“独立人格”的附庸,这不仅是“伪科学”存废的实质问题所在,更是时下“伪科学”问题的切肤之痛。

  志灵(北京 大学教师)

  科学就没有真伪之分吗?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只要绝大多数人认为某一个词是什么意思,那它就是什么意思。这种约定还会不断演变,甚至会颠覆原义,如成语“空穴来风”的含义就是如此。具体到“伪科学”的涵义,不能说宋正海等人的理解没有道理,但必须尊重大多数人的理解。据我所知,把“伪科学”理解为“不是科学却冒充科学”的人确实是绝大多数。《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也基本上是这个意思。

  更重要的是,废除了“伪科学”这个词,科学就没有真伪之分了吗?就能证明某种理论或技术是科学的吗?不能。不管中医是不是科学,“伪科学”都是客观的存在。古今中外,从来都不乏“不是科学却冒充科学”的歪理邪说。

  宋正海认为“伪科学”这个词被滥用了,比如中医被称为“伪科学”,但下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中医是科学的”,而“中医是否科学”正是争论的核心。如果认为中医或“宇宙八卦论”等是科学,那么正确的办法应该是寻找科学的依据来证明它是科学的,从而摘掉“伪科学”的帽子,而不是否定“伪科学”的涵义。如果别人确实认为中医不是科学,而又不能用“伪科学”这个词,那么他必然会找另外的词语也称呼它。

  其实,语言只是表达的工具,它本身并不包含是非或真伪等判断。如果按照宋正海的解释,把“伪科学”理解为“伪造科技成果或剽窃他人成果”,那么用什么词语来概括“不是科学却冒充科学的理论”呢?

  流氓就是流氓。熟悉汉语的人都知道这两个字的意思。如果因为自以为不是流氓却被扣上了“流氓”的帽子就要求废除“流氓”这个词儿,这样的辩护方式实在是愚不可及。

  盛大林(河南郑州 资深评论作者)

  甄别“伪科学”是科学家的责任

  笔者非常赞同何祚庥院士所说的“非常荒唐”。科学发展到了今天,还有人出来为“伪科学”做所谓的“正名”!有人竟以保护“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上的挑战性的科技原创性成果和民间科学”为由提出“废除伪科学”,对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研究领域,有多少项目被哪一级权威戴上“伪科学”的帽子?

  “伪科学”自古有之,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过程就是一个与“伪科学”不断博弈与斗争的过程。即便是进入电子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那些披着“传统文化”外衣的“伪科学”还像幽灵般地时不时出现在现实生活之中。在一些农村,“跳大戏”、喝神水、吃香灰,被称作流传千万年的“灵丹妙药”。近年来,迷信治病又有了“新变种”,电脑测字、在线算命等在互联网上非常盛行,而“专家代言”的攻克高血压、糖尿病、甚至是包治癌症的广告,讲的是一套一套,数据张嘴就来,其实几乎都是信口雌黄。

  更让人担忧的是,本来是乌七八糟、杂乱无章的东西,有的人为了报成果、得奖金,争名利,硬把它们拼凑在一起,似乎成了“一鸣惊人”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欺骗媒体和公众,于是乎,假论文、假成果、假发明、假鉴定、假数据等大有市场,泥沙俱下。那些将“伪科学”当作“宝贝疙瘩”的人,决不是在从事有益于发展的科学研究,更不是挖掘什么“挑战性的科技原创性成果和民间科学”,他们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算计着老百姓口袋里的钞票!

  让更多的老百姓识别“伪科学”是当代科学家的责任,也是包括书籍在内各种科普载体最具可读性的内容。

  梁江涛(江苏阜宁 公务员)

  争论背后的问题才该关注

  何院士说“荒唐”,其实真正荒唐的,并不在于“伪科学”该不该反,而是究竟该如何定义“科学”,如何定义“伪科学”。

  在我看来,宋正海们是把“知识”当科学了。其实,像相术、风水这些东西,也可以说是一种知识体系,只是并非属于“赛先生”(science)发明的知识体系。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而很多领域的知识,都是无法用现代逻辑证明或证伪的,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它们有一些纯工具层面上的实用价值,不能否认它们有一套薪火相传的知识体系,但我们确实无法判断它们是否“科学”。在这种情形下,说某些超乎于科学范畴之外的知识体系是“伪科学”,也是不无道理的。

  但“不科学”的知识,是否就一定没有存在的价值?在日心说还没被证明或者说还没使世人信服前,哥白尼的主张无疑是“不科学”的。但事实证明,尽管日心说也只是有限真理,但相对于地心说它无疑更“科学”。很多时候,“不科学”的知识,在被证伪以前,也有其存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宋正海们的主张,也是有它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的。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这类名词之争背后的“真问题”尚有很多。譬如,看似很科学的计划经济理论,就没有完全揭示现代经济发展的全部规律;国家必须对公民提供基本福利,但不一定非得要由国家去直接经营福利事业不可……所以,还是不要热衷于“伪科学”的存废之争,时间自然会大浪淘沙。以敢于质疑“伪”的精神,关注一些名词背后的“真问题”并探求科学的解决方法,或许才最有价值。如果非要拿名词说事,我建议淡化“伪科学”这个概念的“锐度”,用一个不那么刺眼的中性词组去对它重新命名,譬如“类科学”、“前科学”等等。

  朱达志(四川成都 资深评论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