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废龙”背后的发展焦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11:36 红网-三湘都市报

  ■本报评论员 石横

  “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这一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因此,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正领衔重新建构国家形象品牌,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本报今日B2版)

  再激进的文化解构主义者恐怕也不曾想到,一个蹩脚的英文译名竟然会引发一场箭在弦上的文化事变,源远流长的“龙图腾”正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龙”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事物——这种错谬的文化体认无疑让吴友富及其追随者们惴惴不安:国之大体,岂能授人以柄?于是,他们冒着天下之大不韪,挑战了中华民族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龙图腾。我们钦佩于吴先生非凡的勇气,但连吴先生本人也不得不承认:部分西方人对龙文化的认知是“片面而武断的”、“不符合实际的”。援此而论,如果我们现在真的将错就错地视“龙图腾”为某种异己和邪恶的力量,那岂不是以偏见迎合偏见,以悖谬消解悖谬?尤为重要的是,让我们绵延千年的传统为某些西方人的文化隔膜埋单,并不惜为此而承受幻灭的代价,岂不是文化史和国际关系史上天大的笑柄?毫无疑问,这牺牲的已经不是一种图腾这么简单,我们牺牲的是不随波逐流的文化自信,事关中国的崛起奠基于怎样的文化磐石之上。

  退一步讲,从文化融合的角度出发,有文化隔膜总是正常的,我们完全没必要为“龙文化”在海外遭遇误读而痛心疾首,甚至誓必除之而后快。更何况,没有证据表明,“龙文化”已经构成对中国形象致命的伤害。我们看到的事实恰恰相反,散落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几百年来,在每每以舞龙舞狮活动维系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同时,也成了当地的一件文化盛事,似乎没听说因“龙”而产生文化冲突。在“龙文化”越来越融入世界多元文化一部分的时候,吴友富们不仅不以为喜,反而忧心忡忡起来——他们那苛刻的眼神似乎只看到了误读,而没有看到浩浩荡荡的融合。

  究其实质,这仍然可被视为一种发展焦虑症的文化体现。中国正在稳健而理性的崛起,无论什么事情都不能给崛起带来麻烦。在这种理念之下,“龙文化”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误读,也成了某些国人眼中无法容忍的沙子。我们充分理解这种心态,但殊不知,这种心态确实也是过分敏感了,崛起无法阻挡,“龙文化”只会是建设性的而绝非是掣肘和牵绊的力量。如果罢黜了“龙文化”,取消了既往的历史和传统,再生生空降一个“图腾”,那因此而引发的文化危机势必引发发展危机,最终殃及的是中国的现代化成果。

  我们常常引以为豪,时下中国已经进入了“盛世”,那么,盛世中的国民应该有盛世的气度和胸怀,而抱有一份文化自信至关重要。“龙文化”在海外遭遇误读或许是事实,我们当然要做大量的解释工作,但千万不可做出给孩子洗澡,然后连同脏水和孩子一起泼掉的愚蠢举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