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民间上书推迟南水北调西线计划 工程前景扑朔迷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14:19 广西新闻网

  

民间上书推迟南水北调西线计划工程前景扑朔迷离

  写信给总理的鲁家果。

  

民间上书推迟南水北调西线计划工程前景扑朔迷离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引水线路图。杨勇摄

  关键词 上书

  四川社科院一位默默无闻的离休研究员,两度上书温家宝总理,引发了关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民间集体论证。这个将耗资3040亿元、关系到长江黄河流域几亿人生存发展的水利工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浩大的水利工程,存在环境影响、地质风险等问题。之前在地方政府的决策下匆匆上阵,现在计划正在调整延迟,工程前景扑朔迷离。

  西线一期工程原计划

  项目规划通过时间:2001年7月

  项目建议书:2001年7月-2004年

  可行性研究:2005年-2006年

  初步设计:2007年至2009年

  招标文件编制:2010年

  即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上游河源地区形成水库群,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形,将这些河源之水汇为一体,穿过巴颜喀拉分水岭,进入黄河流域。

  通天河侧坊沟枢纽调入雅砻江浪多河段。

  民间上书延阻3040亿南水北调西线

  水利部官员承认四川专家的意见是西线调整和延迟的原因之一

  采写:本报记者杨传敏

  2年前,鲁家果还是四川省社科院一位寂寂无名的离休研究员。但在2004年底,这位76岁的老人写了一封信给温家宝总理,信的内容涉及到南水北调的西线——一个将至少耗资3040亿、关系到长江黄河流域几亿人生存发展的水利工程。

  以这封信为原点,围绕这个中国有史以来最浩大水利工程的纷争,逐渐演化成以四川60多位学者为主体对工程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地质风险的自发民间论证过程。而鲁家果也成为这场漩涡的中心人物。

  论证打乱了西线的原定计划。11月初,水利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原定于2004年完成的西线项目建议书将推后到今年完成,也有可能还要往后推,之后还要通过可行性研究,才能最终确定西线能否开工。他承认,四川专家提出的意见,是西线调整和延迟的原因之一。

  而这种论证过程并不局限在四川,据消息人士透露,去年几位水利界权威人已上书决策层,希望探讨另一种据称可以取代西线的调水方案——从三峡上游附近小江调水注入黄河。

  至此,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前景似乎更加扑朔迷离。

  一封写给总理的信

  “170亿立方的调水量被高估了,成本远远不止3040亿”

  “西线按原计划2010年开工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很小了”,已是初冬,成都的天气出奇晴暖,四川省社科院前副院长林凌斜靠在自己办公室的软椅上,陈述语气安闲笃定。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也是可以的”,把水从南调到北,是毛泽东在1952年提出的构想。这个构想在前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的研究下,被具体化为三条线路——东线扬州调水至山东、天津,中线湖北丹江口调水至北京,西线川西调水供应西北六省。

  所谓西线,即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上游河源地区形成水库群,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形,将这些河源之水汇为一体,穿过巴颜喀拉分水岭,进入黄河流域。

  2001年,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评审通过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这个构想具体化为一个未来40年花费3040亿人民币的中国有史以来最宏大水利工程——打造一条海拔3500米的人工隧道天河,把170亿立方米长江上游水浩浩荡荡送入黄河上游。

  在2001年经过专家组评审通过的《纲要》里,黄委会这样形容西线的重要性——“不可取代,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工程”。按照2001年规划,西线将在2004年完成项目建议书,2006年完成可行性研究,2007年开始初步设计。而西北6省的呼吁曾让这个计划差一点提前到2008年开工。

  但2004年底,鲁家果通过朋友送到北京的一封信打乱了这个计划。

  2004年初,通过同事向传三,鲁家果偶然看到了黄委会在四川西部调水的规划报告,感到很吃惊。“这是一笔糊涂账”,用红笔小字,鲁家果在这份规划书旁边的空白页面上开始了密密麻麻的复核计算和批注。“170亿立方的调水量被高估了,成本远远不止3040亿”,西线规划让鲁家果不住摇头,皱纹像一座座深深的拱桥挤满他的额头。

  2004年底,鲁家果写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应慎重决策》,发表在同年6月的《科技导报》上,从调水量、地质状况、成本核算、生态影响等角度,质疑西线工程的风险和效益。

  同年年底,通过私人渠道,鲁家果至今仍被某些人称为“外行”的文章,被送到了温家宝手上。温总理阅后作了批示。之后,这封影响西线的信和温家宝的批复,被一起送到了水利部。

  现在,这封信在关心南水北调的学者圈子里几乎是人人皆知。信送去后的3个月,黄委会、水利部分别先后来四川和相关部门座谈,鲁家果应邀作为“专家”列席会议。

  其实,这位76岁的老人关心水利由来已久。1998年长江大水,他曾写文章对三峡蓄水量、坝高提出不同意见,该文被发表在1998年第5期《科技导报》上。

  不过他的行为颇受争议,不断有人说他是外行。

  100亿立方水PK170亿立方水

  “规划中并未考虑到年径流量及河流水位将下降变化,可调水量被高估了”

  在去年3月水利部的四川座谈会上,鲁家果发难指出,3040亿只包括了修水坝和挖隧道的钱,而新修道路、机械设备等工程配套资金都没有计算进去,至于淹没搬迁的补偿费用更没有纳入成本。照鲁家果估算,不论投资品价格上涨因素,西线工程也至少要花国家5800亿元。在座谈会上,黄委会没有反对预算可能超支。水利部一位官员近日向记者解释,因为西线还在项目建议书阶段,精细的成本核算还做不出来。但这并不能让四川学者们满意。

  涉及到数字的争论,还包括西线究竟有没有170亿立方水可调,这是黄委会和四川专家之间争论最多的问题。

  一则,鲁家果指出,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有长达7个月的枯水季,但规划中并未考虑到年径流量变化,可调水量被高估了。据鲁计算,最多只能调100亿立方水。

  再则,水量的调配也关系区域利益平衡的通盘考虑。西线主要从大渡河调水,和四川“调大(大渡河)入岷(岷江)”计划顶牛。四川岷沱流域GDP占四川60%,受到经济快速发展影响,污染和缺水严重,四川本计划从大渡河调水40亿立方,翻过鹧鸪山,通过杂谷脑河到岷江,再在成都附近调水到沱江。林凌提出,如果从四川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现在设计的西线工程可调水量更要大大缩水。

  黄委会认可了林凌的说法,今年8月出具的阶段成果里,他们对西线进行了重新调整。第一二期工程合并,少调10亿立方水。然而,第一二期工程仍没有包括“调大入岷”的调水量。

  此外,林凌还提出了一个需要宏观考虑的因素,他引述200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在瑞士发布的喜马拉雅山对中国影响报告指出,未来几十年,中国西南部河流水位将下降。而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预测,到2050年,西部冰川将减少27%。西线建成时有没有那么多水可调?林凌们充满了怀疑,他们认为,在经济效益方面,黄委会的方案很可能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方案。

  “绝对不稳定”PK“相对稳定”

  “说是相对稳定,但是我们没有看到数据支撑,我们看到的是不稳定”

  而客观存在的地质风险,作为不争的事实,谁都承认无法忽视和回避。

  2001年的《纲要》里有调水区地质状况的如下描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处于可可西里-金沙江强地震带内”,“地震基本烈度一般VII到VIII度。”但《规划》里同时指出,“调水工程主要处于强震带内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低地区”。

  “强地震带里的相对稳定类型”,这样的叙述让四川研究青藏高原地质情况的权威专家刘宝珺院士、成都地矿所研究员潘桂堂、陈智梁感到非常困惑。在青藏高原,陈智梁和美国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合作进行地质研究已经有十多年,他说,“青藏高原是研究地质活动的实验室”,因为这里板块活动剧烈而又复杂。

  “说是相对稳定,但是我们没有看到他们的数据支撑,我们看到的是不稳定”,陈智梁指点图纸上没有插小红旗的地方说,这些就是工程区,但监测点还没有覆盖到。四川、青海、甘肃交界处的川青板块,由于人烟稀少,是国内对地震状况了解最少的地区之一。但就算是搜集到的很少数据也说明,工程区不可避免要穿过5条大的地震带。

  和MIT合作,成都地矿所用GPS观测川青板块的地应力变化,发现其东西向每年有9.2毫米位移,南北方向每年有8毫米位移。据权威地质学者分析,这些旋转位移意味着大量能量的聚积,不可避免聚集到一定时候,会引发地震。此前,这些数据并未公开发表。西线工程设计沿线的鲜水河段1901年以来发生7级以上地震3次,6-6.9级地震6次。鲜水河边的炉霍县1973年7.6级大地震,全城夷为平地。

  水坝也会加剧地震风险,据统计,坝高200米以上,会增加25%的地震几率。而一旦垮坝,下游将尽数淹没,后果不堪设想。

  陈智梁等人在座谈会上提出了地质问题,但水利部门没能回答。“因为基础数据还不够”,11月9日,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以下简称调水局)一位处长告诉记者,西线还有大量的前期勘查工作要做。

  据了解,此前西线要提前到2008年动工的呼声,曾加剧民间学者和水利部门之间的紧张形势。“既然基础工作还没做好,为什么要这么仓促呢?”陈智梁扶了扶眼镜边框,神色凝重地看着地图上即将成为施工地点的小红旗空白区。

  利大于弊PK生态补偿

  “如果调水不善,会不会加速荒漠扩展,让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

  川西北作为长江的水源涵养地,其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也引发了不少环保界人士的关心。《纲要》里曾以“利大于弊”一语概括了西线工程对川西北生态环境的影响,这种浓缩很快招致环保人士的一片反对之声。

  杨勇就是其中的一位,作为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他长期往返于青藏高原,拍回了大量工程沿线图片。西线沿线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大河谷,而是平坦的河床,近年持续干旱、加速沙化的现象非常突出。他提出,如果调水不善,会不会加速荒漠扩展,破坏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地生态环境,让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

  据2006年的统计,筑坝将淹没影响16个乡34个行政村。6座水库淹没土地总面积124平方公里,影响总人口11761人。

  四川正在抓紧就工程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和水利部门进行谈判。今年8月全国人大来四川的调研会上,四川省副省长王怀臣代表政府汇报,提出希望西线能考虑到淹没农牧区和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建立一套生态补偿机制。

  地方政府对工程可能拉动经济的愿望,也在对西线规划提出新的问题。比如十一五规划人均收入500美元的阿坝就作了个决定,到了2020年,他们的GDP也要达到四川省全省规划的平均水平——3000美元。林凌在座谈会上提出,希望西线制定合理的赔偿方案,让调水藏区受益。

  他的观点在座谈会上遭到了国家发改委一个“年轻人”的反对,他说林老师假如把补偿算进去,那调水的成本就太高了,国家出不起这笔钱。这个意见让林凌感到莫名其妙:“出不起这笔钱,那为什么要修?”

  下一页第[1][2][3]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