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重要战略地位重新确立 中国职业教育驶上快车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14:07 中国新闻网

  

重要战略地位重新确立中国职业教育驶上快车道

  江苏徐州市职教中心烹饪专业的学生在展示自己制作的各式菜肴。(人民日报海外版/图;祖茂友/摄)

  

重要战略地位重新确立中国职业教育驶上快车道

  安徽机械工业学校的教师给学生讲解数控机床。(人民日报海外版/图;曹隆/摄)

  薄弱局面正在扭转

  “十一五”期间中央拨款140亿元

  “目前职业教育已成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当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人事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徐颂陶指出,目前国内工人劳动技能等级偏低,初级工占43%,高级工仅占17%,技师和高级技师只有10%;而发达国家的产业工人基本上都是技术工人,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一半,初级工只有15%。这种情况从今年开始得到扭转。

  “今年中央财政已经投入了专项资金15亿元,其中国债10亿元,支持了17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220所示范县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财政专项资金5亿元支持了321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中国职业教育振兴论坛”上说,“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将投入140亿元专项资金,实施职业教育能力建设的“五大项目”(实训基地、县级职教中心、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以及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提高职业教育的培养培训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地安排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资金是中央投入的两倍多,达到30多亿元。这些投入,较大地改善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

  培训方式多种多样

  农民技能培训成绩不俗

  2005年,全国高职院校招生268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数的53.14%,在校生713万人。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近几年来,各种形式的城乡职业培训广泛开展,目前参加教育部等6部门组织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职业院校已达1000多所,企业达2000多家,学生和学员超过300多万人。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和农民工培训进展顺利。教育系统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规模达3500多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5000多万人次。

  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半工半读培养实用人才

  青岛胶南电子学校和韩国一电子企业合作,由学校出场地,企业投资2660万元,建设了可容纳1000多名学生上岗实习、具有50多条生产线的现代化厂房。校企共同建设生产实习基地,形成了“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的培养模式。学生实行“半天理论,半天实践”的学习制度,实现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的统一。

  在青岛,这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可谓‘一箭三雕’。”

  青岛市市长夏耕在总结新型职业教育模式带来的好处时兴奋地说:“一是学生技能水平明显提高,毕业后到企业可以直接上岗生产。二是以工助学,为农村家庭困难子女铺就了一条成才之路。学生在生产实习中平均每月得到一定的收入,不但解决了学费、生活费,还能补贴家庭,帮助家庭脱贫,社会效益显著。三是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贫困生有了新希望

  中等职教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实施

  每天晚上9时半,同学们上完自习离开教室后,魏海芹便开始打扫两个教室的卫生,之后关灯锁门,大约要花一个小时。

  “这是学校给我提供的勤工助学工作。”天津职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04级国际商务4班的魏海芹笑着说。

  她家有5口人,家里生活负担很重。“我很担心自己上不起学,没想到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我顺利地申请到了国家助学贷款,还申请到了学校的勤工助学工作,我的生活和学习再没有了后顾之忧。”她喜不自禁地说。

  像魏海芹这样享受着职业教育改革成果的贫困生还有很多,这得益于2006年中国建立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据了解,中央财政“十一五”期间将每年安排8亿元、5年共计40亿元资金,专项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2006年的8亿元专项资金已经拨付到位。

  据了解,2005年,各地安排资助经费2亿多元,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15万多人;2006年各地计划安排资助经费近8亿元,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约56万人;“十一五”期间,各地财政将安排近120亿元,拟资助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950多万人。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王明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