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后殖民语境下的“屠龙之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14:57 四川新闻网

  (本网网友 刘学鹏)这两天,上海外国语大学吴友富教授成了网络的焦点人物,他有关取消中国“龙”的惊世之语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数十万计的网友参加了辩论,大多对此表示反对甚至愤慨。或许是迫于舆论压力,吴友福教授做出了回应,声称他的“构塑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课题并不是要取消“中国龙”,而是要挖掘龙的和谐元素,在对外宣传和传播时使“龙”的形象更完整、更丰满。(12月5日,搜狐网)

  吴友福教授的回应或许能够缓和网友们的情绪,但却很难平息这场关于中国“龙”的争论,因为龙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不管是“取消”也好,“挖掘”也罢,甚至即便用“重新建构”这样的学术词汇文饰用意,都凸显出后殖民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认同危机,以及中国所谓知识精英的文化迷失与自我放逐。

  实际上,对中国文化符号进行“改造”和“重建”的奇谈怪论从来没有消停过。早在一百年前,就有人提出要“汉字拼音化”,欲与世界文字接轨。去年也有位教授突发奇想,嫌农历春节日期不固定,欲改为公历2月4日,还试图在全国人大会议中立案审议。就在前不久,“取消中医”的闹剧甚嚣尘上,急于置中医于死地而后快。而现在,吴友福们又磨刀霍霍,准备在中国“龙”上大做文章,声称要推陈出新,“重塑中国形象”。虽然历史一再告诉我们,这些对中国文化符号进行否定或改造的努力都会以失败收场,可为什么总有那么一些所谓的知识精英乐此不疲、前仆后继,于象牙塔内苦练“屠龙之技”呢?

  秘密在于,隐蔽在这些事件背后,潜伏在这些知识精英意识深处的,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权力话语。对此现象,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赛义德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与东方的关系是一种权力关系,一种支配关系,一种不断变化的复杂的霸权关系”,而且“一旦西方话语作为真实性和普遍性。它就可以用来压迫东方。”与早期以攫取财富和资源为主的殖民主义不同,后殖民主义主要凭借强势的权力话语,渗透、重构甚至支配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结构和社会意识,逐渐改变其传统文化、社会习惯和价值标准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这是一种悄无声息但远比枪炮铁骑更为强大的力量。

  面对西方中心主义思潮的冲刷和侵蚀,很多西方学者都保持了足够的清醒和警惕。就连以提出“文明的冲突”而闻名于世的亨廷顿也修正他的某些观点,他在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写道:“在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的和多文化的。”还指出,“全球单一文化论者想把世界变成像美国一样,……但多元化的世界则是不可避免的”。美国人类学派创始人博厄斯提出的“文化相对论”更是认为,对于每一个民族、每一个社会、每一种文化,都应从它“自身的逻辑”来理解,把不同文化都放在同一个天平上来评优劣的做法是荒唐的。

  然而吊诡的是,在一个拥有五千年辉煌文明史的国度里,一些人却为了迎合所谓的“世界规则”,屡屡上演“文化自残”的荒诞丑剧。就连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也被认为不合时宜,容易被外国人扭曲为西方的“Dragon”,如此恶名不利于中国形象与和谐外交云云。殊不知,这种以西方价值观念作为自身文化的评判标准才是最大的“扭曲”,“和谐世界”的构建也恰恰建立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消解传统文化、贬损中国符号,不仅不能重塑国际形象,反而面临着被西方强势文化重新书写的命运,丢掉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