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中国作家,为啥不能硬气一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15:15 四川新闻网

  (本网网友 李北陵)曾颇有社会地位的作家,而今斯文扫地:专业作家洪峰因领不到工资在沈阳街头乞讨,湖南一作家期待被富婆包养以性换取创作自由,近日又传出上海作家陈村替身患重疾的作家史铁生呼吁,希望“专业作家”制度能够帮助这位作家解除后顾之忧(见12月4日《中国青年报》),由之招来的非议乃至骂声,足以让整个作家群体感到羞辱。

  由之想到一个问题:作家为什么不能硬气一些,自己养活自己!是啊,作家有脚有

手,有头有脑,知识过人,又有超过常人的文字功夫,在哪里找不到一碗饭吃?

  “不言钱,耻言钱”的时代,早成过去。作家卖文,也是自食其力之道。媒体就早有报道,贾平凹为广东某杂志写专栏,不论字数,每篇3000元。那位“小刀顽主”王朔曾自曝,上海《青年报》约稿,他牛气道:你们报社能给我多少钱?我写一个字5元钱,2000字就是1万元。记者听了,吓一跳。还有那个名噪全国的大款作家二月河,帝王小说热卖,引得出版社惊喜道,开机印书“就像印刷钞票”,获得丰厚经济效益的出版社,自然不会亏了他似的招财进宝的财神爷。

  可是不幸,在中国,真正能靠文字功夫过好日子的实在不多,能够每字卖出5元钱“天价”的,更是凤毛麟角。缘何?文不值钱,稿酬太低,限制甚多。一般报纸杂志,稿酬标准多为千字50元、100元,一篇一两千字的文章充其量就2、300元,可写作却要耗去几天时间,这能养活自己养活一家子吗?很难。何况,在非知名的条件下,文章写出来有没有地方发表,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饥寒交迫之下,谁有能耐勒紧腰带埋头写作?更不要说写什么纯文学,那样不入时难吸人眼球的玩意儿,现在有谁看?作家,真个是想硬气也难。

  还是鲁迅、矛盾、巴金们生得是时候。据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官办的北京报纸杂志和学术期刊上,稿酬可达每千字4-5个大洋。而上海的报刊大多是民办的,一般稿酬也是每千字1-3个大洋。鲁迅当时的一般稿酬是千字3个大洋,有时则千字5个大洋。大洋是啥概念?有人说1个大洋相当于现在的3、40元人民币。可听老人们说,现在两角钱一个的白糕,那时就买一分钱。想来,在那时,即便是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诸如沙汀、艾芜,比起现在作家的日子也惬意得多。

  当下,作家生存的问题出在哪?两条:第一,中国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表现在稿费上,就是标准过低,同时版权又无充分保障,随意转载、抄袭成为一种社会流行病,而作家的创作自由却又受到限制,身份的认同并不能完全如其他职业一样主要依靠市场。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求所有作家完全靠自己的稿费生存,行吗?第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近在家门的香港,纯粹靠卖文为生的作家也寥寥,这告诉我们,在一个常态社会里,靠写文章养家糊口不具普遍性。即便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鲁迅似的作家也有写作之外的谋生之道,比如先做官员,后做讲师、教授兼编辑,再后来经营版权,有高达20%的版税。在当下中国,作家难有如此福气。

  中国的作家并非孬种。曾经,中国有过作家不要工资的时代;曾经,中国专业作家也有过主动要求降低稿费的高尚。可现在,既不具备50年代那样收入虽低却衣食无忧的条件,又不具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样稿酬甚丰、创作自由的条件。生在这样的大转变时期,是国家和人民的大幸,却是作家的不幸。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而今许多诗人不再写诗却情愿回家带孩子,许多小说家散文家,现在抛开本行而热衷于为时尚杂志撰稿攒银子的原因。

  其实,现在靠自己过日子的作家,已是多数。虽然那后面是万般的无奈。应该深问:我们中国,能够长久短缺锻造我们社会的文化品性、丰富先进文化内涵的优秀文学作品吗?能够不要那种甘愿寂寞,以造就社会脊梁、引领社会文明为己任的大师级优秀作家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