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名校集团化”无法掩盖择校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15:18 四川新闻网

  (本网网友 陈才)今年9月,杭州市正式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小学名校集团化战略的若干意见》。以名校为龙头,通过名校承办、投资、入股等形式,实施“名校+新校”、“名校+民校”、 “名校+名企”、“名校+弱校”、“名校+农校”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名校输出品牌、管理、师资,在最短的时间内带领新校、弱校整体提升教学质量(12月5日《人民日报》)。

  杭州市领导把这种做法称为“电梯式”发展模式——新校、民校和弱校搭乘名校这架“电梯”,走一条低成本、小风险的发展之路。据了解,杭州市委、市政府2004年9月开始推行“名校集团化”战略。目前,杭州市已成立51个教育集团,有191所中小学实施了“名校集团化”战略,城区的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比例达到80%,优质高中招生比例达到86.1%。这一数据意味着,杭州80%以上的中小学已经跨入“名校”行列。然而,事实真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乐观吗?

  按照规定,小升初的原则是“免试就近入学”。但是,原则只是原则,它改变不了一个既成的事实,就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那些拥有雄厚资源的重点学校、名牌学校便成了人心所向。既然允许择校,家长们就趋之若鹜,即使要收取昂贵的择校费,名额仍供不应求。教育优质资源分配不均,让“非重点小学不上,非重点中学不读”成了家长的普遍心理。

  显然,“名校集团化”意在模糊名校与非名校、重点与非重点之间的界限,但突如其来的集团“旋风”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撼动资源分配不均的实质,值得拷问。把几所地理位置相近的学校捏在一起,然后挂上同一集团的招牌,就能迅速弥补各校之间的水平差距?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教育集团”会不会流于形式?外界对“名校集团化”的质疑有一定道理,学生家长更需要知道孩子所上的“名校”是否名副其实。

  回过头来说,“名校”提法本身对“非名校”就是一种歧视,“名校集团化”实际上也很难触动“名校”存在的深层原因。一方面,由于缺乏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分数还是我们衡量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为了考上重点高中就得把孩子送到好的初中,去不了好的初中也得让孩子上重点班。另一方面,社会往往以某某能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名校)来衡量他的价值,这也就使学生、家长对教育目的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不是学校的绝对数量不足,而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稀缺,老百姓择校择来择去择的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平衡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从规范地方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做起。仅靠以强扶弱的“电梯式”发展模式,“名校集团化”是很难将均衡义务教育理念落到实处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