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设计休假制度需要人本视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7日00:17 红网

  12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蔡继明介绍,受民进中央委托完成的一项课题报告显示:实行数年的“黄金周”休假制度应该取消。据悉,这份报告已提交国家旅游局供其研究。(2006年12月6日《京华时报》)

  毫无疑问,蔡教授牵头的这个课题是在黄金周倍受病诟后这样一个背景下的“应对举措”。中国青年报在今年国庆之后做的一个调查显示,61%受调查者认为黄金周早该改革。

问题这么多,呼声这么高,政协委员紧跟而进,议政建言,不是很正常吗?可是,笔者在网上看到,网友们对这一建议贬多褒少,似乎并不象中青报调查的结果那样。

  从表面上看,人们不满意这样一种“改革方案”,或许是因为这个方案还不成熟,没有充分满足不同的需求层次。总之,在技术上还不十分地完善,这种不完善可以通过改进来实现。更为深层的,也正是笔者欣然看到的,是现在无论任何一种“改革”,人们首先都会想到,这种改革对我有什么益处,会牺牲什么东西,人们都积极主动地争取自己的权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国家规定的”,所以毫无意见,有意见也不说。这种积极的参与态度正是人们博弈意识的增加。在立法层面上参与利益的博弈,正是从根本上争取自身的利益。

  可是,在肯定这种进步的同时,我们又遗憾地看到,专家学者在热烈讨论休假制度如何改进时,我们原有的休假制度却得不到很好的执行。特别是在一些私营、民营企业里,延长员工工作时间,占用员工双休日,职消员工节假日,并非偶然现象,甚至超常超压工作,致员工过劳死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基本的休假制度都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谈改革休假制度,谈实行带薪休假,就显得有点“何不食肉糜”的讽刺。

  沸扬的休假讨论很容易让人想起半年前热议的“休闲”来,仿佛一夜之间,“休闲产业”、“休闲小康指数”、“休闲经济”、“休闲也是生产力”……像泡泡一样冒出来,还有人说2006年是中国的“休闲元年”。问题是,如果基本的休假都保证不了,休闲从何谈起!

  在一些国人眼里,人的休假、休闲不过是劳作的附产品,是劳动力再产生的一个环节而已,是“睡好了有劲做事”。甚至有人希望,如果人是机器可以不吃不喝连轴转那才好呢。而在西方人眼里,休闲却是关系人之为人的大事。据悉,英文“休闲”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为休闲和教育,主要指“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西方人很重视休闲,还把休闲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亚里士多德认为,闲暇就是“手边的时间”,而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他甚至认为,“人唯独在休闲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闲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席勒则认为:只有当人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玩”;只有当人“玩”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对人与休闲关系的理解差异,往往导致把人放在不同的社会生产、生活结构当中。

  工作不是人的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如果一个人一星期工作两天可以过得很好,为什么非要干五天呢?我们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本身并不是价值目的,人类社会发展应该是人不断地从工作解放出来,而不是相反。那种为了“发展速度”,为了“工作事业”,为了“拉动内需”……而把人当成工具或草芥,其实是本末倒置。我们也只有把两者的关系摆在恰当的位置,在进行制度设计时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稿源:红网 作者:廖保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