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生态园林城市:深圳又一次城市环境革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7日10:54 南方新闻网

  生态园林城市:深圳又一次城市环境革命

  与传统绿化美化不同,这一次美化将成为深圳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重要拐点

  核心提示

  “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球环境500强”、“联合国人居奖”……一系列的荣誉昭示着深圳之美让国人公认,让世人惊艳。

  26年前,深圳城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万,一穷二白,是一个寂寥的边陲小镇。短短20多年,GDP便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市第三。在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同时,深圳还创造出了一个优美的环境,成为国内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典范之作。国际建协主席沙拉女士对此这样评价:“深圳在奇迹般的大规模发展中保持了良好的环境,是当今世界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的典范。”

  然而深圳并不满足于此,又吹响了向生态化迈进的嘹亮号角,正在积极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与传统绿化美化不同,这一次美化将成为深圳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一个重要拐点,这是一场名符其实的城市环境革命……

  “候鸟”不再北飞

  优美环境和宜人气候,吸引了那些眷家的老人们

  2006年12月,北国已是千里冰封,而地处南中国的深圳依旧暖阳高挂。

  午后,深圳福田区明月花园小区西门外,一路翠绿,小花正艳,生机盎然。陈光富携着老伴的手,悠闲地走了出来,老两口开始了每日例牌的户外活动——午睡起来之后,到附近的皇岗公园去散散步。

  “平时只要天气条件可以的话,几乎每天都会去皇岗公园。”62岁的陈光富老家在哈尔滨,到深圳有三个年头了,这个地道的北方人说,深圳气候宜人,“现在非常习惯深圳的生活了。”

  谈起深圳的公园,陈光富与老伴如数家珍,“深圳公园贼多,平时除了去皇岗公园,周末还会去爬爬莲花山,子女要是有空,还会开车送老人到大南山、梧桐山、仙湖植物园……空气清新,还能活动筋骨。比外地的一些风景都要好咧。”

  “住在深圳就像住在一个花园里一样,很舒服!”与陈光富老两口有同样感觉的杨伯雄来自湖北一个小城,不同的是他来深圳只有半个月,现住梅林一村,“我和儿子一家人住,打算明年在深圳过春节了。”

  杨伯雄说,由于老伴前两年去世了,儿子早就让他来深圳居住,但他担心人生地不熟的,会住不习惯,因此拒绝了。孝顺儿子不愿父亲孤零零地在湖北过年,每年都要带上媳妇一起回湖北老家。

  “今年添了个孙子,马上要过春节了,我知道儿子的性格,即使再不方便,他也会回老家的。所以,我就想先过来试试,看看能否适应这边的环境。呵,不试不知道啊,几天我就喜欢上这儿了。”杨伯雄的感受是,住在梅林一村里,小区不仅绿化好,后面就是梅林水库,还专门辟出了社区公园,而且老人活动中心,棋、牌、茶艺、健身设施一应俱全。

  “以前每到春节,偌大的城市显得冷冷清清,候鸟北飞,大多数在深圳生活和工作的人都会选择回内地过节。”深圳旅游局市场处副处长、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邓盛华说,从旅游部门近几年统计来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留在深圳过春节,而且内地一些老人也非常喜欢到深圳来了,可以说,优美的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成功地吸引了那些眷家的老人们。他认为,这叫“环境制胜法”,环境的改善使深圳成为宜居城市,越来越多人已经把家当成了“第二故乡”了。

  26年的巨变

  深圳之美,让国人公认,更让世人惊艳

  深圳之美,让国人公认,更让世人惊艳。

  谁曾想,1980年的深圳还只是一穷二白的边陲小镇,人口不足3万,城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

  “我是1994年调到深圳来的。当时的深圳,建成区主要是罗湖和福田的上海宾馆往东片区,成片的公共绿地并不多,印象较深的好像也就是荔枝公园等少数地方。当时工地特色十分明显,到处都是工地,包括华侨城片区都在大兴土木,根本就不具有大都市的特质和素质。”邓盛华回忆说,从90年代后期开始,政府对园林建设重视的成果开始显现,成片的绿地有规律地散落在城区,景色怡人,一些适宜深圳气候的常青树种的引进,让深圳四季如春。尤其是“随着福田中心区以及华侨城片区等建设,深圳在生态园林建设方面,已经让这个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这一巨大变化,邓盛华归结:一方面体现了深圳政府的远见卓识,一方面也体现了深圳这座城市在成长过程中的健康向上,避免了国内城市最常见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覆辙。

  对于深圳园林建设给城市带来的巨变,何昉更有感触。作为建设部园林专家、深圳规划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一系列的头衔,让他亲身感受深圳园林建设变化之外,很多大型的园林建设工程他都是参与者之一,其中就包括大梅沙海滨公园等。“1993年的深圳和现在相比,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变,一是园林绿地数量变化,二是园林绿地质量变化。”何昉说,二大变化中,深圳对园林绿地品质的提升更值得称道,“现在市中心的中心公园和莲花山公园,其实都是原来规划里预留绿化带,从目前的规划面积来看,其水准绝对具有国内一流园林水平,成为名符其实的城市之‘肺’。”

  如今,因工作单位离莲花山公园较近,何昉得近水楼台之便,即便平时工作很忙,仍“只要有时间也会经常去走走,跑一跑,非常有好处。”资料显示,1994年时,深圳市的公共绿地面积是1798万平方米,到2005年增长了7.41倍。

  充分尊重自然

  规划先行是深圳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经验

  “深圳在园林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最主要原因在于重视整体和长远规划。”何昉介绍,规划先行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一般规律,也是深圳二十多年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城市建设对于自然的尊重,是城市文明的重要表现,深圳对此深信不疑。资料显示,深圳80年代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就结合深圳地形狭长的特点,采用带形城市多中心组团式结构布局,顺应了原有的自然格局,避免了大城市过度蔓延发展。随着城市的建设扩展到全市,在《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中,结合特有的山水环境,注重分析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从全市整体角度综合平衡各社会经济要素,确立了南北贯通、西联东拓、中心强化、两翼伸展的“组团式网状”空间结构。“这一结构在城市发展历程中表现出良好的弹性,在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避免了大城市过度蔓延,为各个组团提供了较为均等的发展机会,奠定了深圳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基础。”20多年过后,回首当时规划,深圳市城管局一位园林生态规划专家对当年深圳政府的高瞻远瞩赞赏连连。

  其中有关绿地系统的规划,深圳先后修编了三次。2001年,建设部将深圳作为试点城市,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形式、内容及深度进行改革和探索,以应对快速城市化的实际需求。《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以建立生态化、人文化、系统化和网络化的绿地系统为目标,从过去局限在城市内部的园林绿地系统拓展到区域生态系统,高度重视绿地生态功能的保护、恢复和建设。对这一规划的重大意义,深圳城管局局长吴子俊予以高度评价:“《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将林地、园地、水域等土地类型作为生态改善的积极因素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从全市的整体利益出发,对绿色开敞空间进行了统一规划。”此外,深圳还编制了《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深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深圳市生态风景林建设总体规划》、《深圳湿地规划》等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专项规划,作为城市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行动纲领。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深圳对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划定。”邓盛华认为,基本生态控制线除了给深圳静态的生态园林圈出一保护地外,更重大的作用在于,通过这一“法定图则”,确定了深圳将生态园林建设提高到全市战略高度,在全市形成一股强大氛围,这对深圳生态园林的发展至关重要。2005年,深圳划定了“基本生态控制线”,并出台了《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通过地方人大立法,把“生态绿线”以法律形式长期固定下来。

  “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就是为了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在尊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合理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划定的生态保护范围界线。”深圳市城管局局长吴子俊认为,目前基本生态控制线采用卫星遥感监测和地面监督相结合的方式监管,成为一条名符其实的城市建设的禁区和“高压线”。

  绿色公园之城

  一笔一画,一勾一勒,妙笔生花提升城市品位

  有了规划蓝图,只需妙笔生花了。然而,快速而均衡发展,不仅要进退有度,更需要对分寸的拿捏妙到毫巅!这是一门何等深奥的学科?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园林建设,正是描绘这一城市韵味的妙笔。一笔一画,一勾一勒,改变了这个城市的品位。

  不成系统,何谈规划?深圳首先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网络系统。根据规划,深圳将市域生态绿地系统分解为“区域绿地—生态廊道系统—城市绿化用地”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建设8处区域绿地、18条城市大型绿廊,将城市中逐渐岛状化的大型生物栖息地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连续的生态绿地网络系统。

  效果立竿见影。到2005年,深圳森林覆盖率达43.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园林绿地面积278.78平方公里,公共绿地面积1332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9.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1平方米,本地植物指数达0.701。

  “深圳对城市绿化系统的规划,并不是在划定生态范围之后,盲目地‘摊大饼’,而是精耕细作,形成错落有致的生态景观。”深圳市城管局一位园林绿化专家表示,从已经呈现出来的绿地建设面貌来看,可以很清晰地看营造的三大景观:一是宏观上的生态景观。注重整个城市大环境绿化的生态效益,以营造地带性的生态风景林为平台,不断扩大总体绿量。从2000年开始,以自然山体和城市绿地为重点,每年植树500万棵;二是中观上的大尺度道路绿化景观。对城市主干道、国道、铁路、高速公路、河流的绿化带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增植地带性植物,营造色彩丰富,季节变化明显的乔、灌、草复层混交结构,突出各绿化带的主导树种和特色景观;三是微观上的特色园林景观。在城市园林绿化细部处理上,强化精品意识,推出一批富有岭南风格的特色现代园林景点,营造一路一景观、一街一景点的格局。

  更难得的是,无论是城市发展还是园林建设,深圳对自然资源和自然遗产保持足够的尊重。目前,深圳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已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11.95%。大鹏半岛已经国土资源部批准成为国家地质公园,梧桐山风景区正在申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梧桐山麓已建有国家兰科植物种质保存中心,仙湖植物园已建成亚洲最大的国际苏铁迁地保护中心等19个植物专类园,成为全国植物园系统中的新秀。

  除了对原有的自然资源和遗产资源予以保护,深圳还在致力一些新公园的开辟和建设。从武汉来深旅游的陆小姐,一周的时间里,去了世界之窗、莲花山、仙湖植物园、笔架山等地。“当时玩的时候倒也没有觉得,现在想想,好像去的地方都是公园啊。”在陆小姐的眼里,深圳简直就是一个公园之城,“到处都是”。她却不知道,她口里所说的“公园之城”,正是深圳生态园林城市致力打造的目标之一。目前,深圳已经构建了“郊野公园、森林公园—综合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公园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一是将城市背景山林和城郊山体建成郊野公园或森林公园;二是顺应建成区的发展,同步建设综合性城市公园;三是以人为本,围绕住区和商业旺区建设社区公园,满足居民游憩康乐需求,促进社区人文交流。”深圳城管局一位负责人介绍,至2006年9月,全市已建公园442个,总面积达37194.8万平方米。仅从2004年全面开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以来,就新增郊野公园2个、森林公园6个,综合城市公园10个、社区公园245个。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星级公园创建活动,目前已创建园博园、荔枝公园等五星级公园5个,大梅沙海滨公园等四星级公园4个。

  “作为一个发展只有短短20多年的城市,深圳没有其他那些历史悠久城市的沉疴之累,这给整体规划带来更多空间和选择。但新型发展城市的发展也会面临在经济大发展之时,如何更有效地保护现存的自然遗产和自然资源。”邓盛华说,深圳在这方面显然相当成功,“尤其是在不到2000平方公里土地上,还新建了那么多的市政公园,实属不易。”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深圳所有的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都免费对市民开放。

  生态园林城市

  将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深圳城市的快速发展,掩盖不了城市自然资源匮乏的客观事实。一个已经形成的共识是,目前深圳的发展已明显地受到土地、能源资源、人口、生态环境“四大难以为继”的制约。形势扼喉,深圳亟须突破瓶颈,寻找新的突破空间。

  澳大利亚城市生态学家薛利·霍爱尔(CherieHoyle)说:“没有生态就没有经济,没有星球就没有利润。”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对深圳而言,正是一个最好的契机。

  国际社会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始于上世纪80年代,即创造自然和人类得以健康共存的城市环境就是创造人类自然高度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的统一体,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指导城市建设。

  中国最早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战略始于深圳。2004年9月23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开幕之际,建设部在深圳举办了高层论坛,全国近100位市长或市长代表在深圳共同发起并签署了《生态园林城市与可持续发展深圳宣言》,提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战略目标。深圳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高度重视。

  “这说明深圳政府的敏锐、及时,抓住了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这一契机。”邓盛华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突出体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一流的城市质量是完善城市投资环境的最重要条件之一,也成为城市竞争的焦点。“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一直是深圳城市建设的目标,只有提高城市质量,才能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在邓盛华看来,深圳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其实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了乘数和“加速器”作用,意义重大。“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会很大程度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城市投资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直接有益于加强城市的区域辐射力和营商环境。说到底,这其实也是一种大城市概念的投资,只是与传统的直接投资相比,没有直接产出。”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何昉举例说,美国纽约中央花园约4平方公里,全部都是由政府直接投资,这种投资不仅美化了当地环境,而且直接拉动了当地的地价,使中央公园周边成为美国地价最贵的地带之一。“深圳也是这样,现在大梅沙海滨公园在1999年建成以前,房价每平方米不到500元,建成之后当年就达到了2000元/平方米。”

  “深圳还应该在生态园林建设方面,给予更大的投资和支持。”何昉的观点是,与其让政府更多直接建房,还不如建设开放式的公园,这样的投资效益更高。

  并非简单升级

  生态园林城市需要政府去创建,更需要市民的呵护

  按照深圳规划目标,到今年9月完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各项创建任务。但又绝不仅于此,到2014年,把深圳建设成为一个最适合人类居住的、高科技的、高品位的文化和园林式花园式的生态型城市,更让人憧憬。

  其实,生态园林城市,只是深圳城市建设的又一个新起点。然而,这一次却又不是传统绿化的简单升级。与过去相比,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使深圳面临一次质的飞跃:从绿化美化到生态化的发展,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对此,深圳市城管局局长吴子俊对此有清醒认识。他说:“由园林城市发展为生态园林城市,不是考核指标的简单升级,而是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或范围更广,我们认识到其核心内涵是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理念的革新,把城市绿地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欣赏和游憩,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正被破坏和失去的绿色空间。”

  新目标也意味着新的挑战。“与国内城市相比,在生态园林建设中,深圳中心区已经具备明显的国际水准,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环境优势明显。但与国外的一些风景优美的生态城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如德国柏林市中心就有一大片森林,纽约有中央花园等,国外在几百年前建设这个城市时,对生态的保护就有了严格规定。”邓盛华认为,深圳作为一个新型城市,从一开始在生态规划方面已有不俗表现,但随着土地紧缺等一系列问题,政府能否最终“严防死守”一些生态规划底线,将最终决定城市的品位和韵味,乃至在国际上的地位。

  何昉更看重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市民参与作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人的满意度。政府在园林建设方面的一些项目,首先得征求更广泛市民的意见,要知道市民的心声和需求。生态园林景观建设,市民才是最有话语权的‘业主’,只有市民才是最终的使用者。”种种迹象表明,深圳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据了解,深圳已建立了良好的市民参与机制,保障市民的知情权、建议权和参与权,对涉及环境和生态的重大问题,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听证条例》公开听证,所有重要的项目规划,包括公园的建设规划均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意见,集中民智,反映民意。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再好的环境,需要政府去创造,也更需要市民的呵护。”邓盛华强调说,政府作为环境的创造者,更多是对一些硬环境的建设和投资,但无论政府花多少钱,费多少劲,最终还需要市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形成人人关注家园、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深圳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绝不仅仅只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事,它其实关乎你我他,关乎生活在深圳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

  ■何谓生态城市

  国际社会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始于上世纪80年代,即创造自然和人类得以健康共存的城市环境就是创造人类自然高度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的统一体,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指导城市建设。

  ■大鹏之美

  到2005年,深圳森林覆盖率达43.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园林绿地面积278.78平方公里,公共绿地面积1332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9.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1平方米。目前,深圳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已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11.95%。

  深圳市城管局一位相关负责人介绍,至2006年9月,全市已建公园442个,总面积达37194.8万平方米。仅从2004年全面开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以来,新增郊野公园2个、森林公园6个,综合城市公园10个、社区公园245个。

  ■谁不说俺深圳美

  “其实就像住在一个花园里,很舒服。”

  ——梅林一村“候鸟”老人杨伯雄

  “深圳在奇迹般的大规模发展中保持了良好的环境,是当今世界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的典范。”

  ——国际建协主席沙拉女士

  “从旅游部门近几年统计来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留在深圳过春节,而且内地一些老人也非常喜欢到深圳来了。”

  ——深圳市旅游局市场处副处长、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邓盛华。

  A38-39版

  采写:本报记者普德法

  摄影:本报记者陈以怀

  图:

  莲花山上的晨练者,俯瞰晨曦中的深圳之美。

  老人抱着孩子走在深圳街头,枝头绽放的小花吸引孩子好奇的目光。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