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龙吟江淮 风行天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01:29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朝花夕拾,光彩照人。龙吟江淮,风行天下。记者欣闻安徽省歌舞剧院在建院五十周年之际,以实际行动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精神,带着两台精心打造的精湛的《徽韵》、精致的《舞韵》挥师进京,于11月24日,在首都的最高音乐殿堂北京音乐厅演奏了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徽韵》;11月26日,在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百年讲堂舞起了百媚花鼓灯——《舞韵》,高擎“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大旗,尽情彰显安徽文化风采!一时间,

《徽韵》、《舞韵》享誉京华,满城争说“徽文化”。

  继承,《徽韵》奏响徽文化的时代旋律

  11月24日晚,北京音乐厅灯火辉煌,丝竹悠扬。明亮的灯柱下纷纷扬扬地飘起了入冬以来首都的第一场雪,华灯雪舞,音乐低迴,迎来了首都音乐界的领导、专家、学者和广大的民乐爱好者近千人,额首同庆,互致祝贺,正如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朴东生会长所说的,这是中国民乐界的一次盛会,是在民乐学会的家里招待安徽的同道朋友,喜气洋洋,亲如家人。

  安徽地处吴头楚尾,襟江带淮。淮河两岸,平原广袤,孕育了淮河儿女粗犷豪放的人文品格;江南水乡,群山起舞,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上至建安时期,嵇康弹奏的千古绝唱《广陵散》;下到已流传全国200多年的《凤阳歌》,怎不令人景仰!安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自然得益于这丰厚的文化资源。今天,在喜庆安徽省歌舞剧院建院五十周年之际,他们认真浓缩、整合了安徽的音乐,安徽人创作的音乐,为安徽创作的音乐——故此冠名为《徽韵》献演于北京音乐厅,奏响徽文化的时代旋律,力求推动作为安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安徽民族音乐走向北京,走向世界。

  晚间7时半,一支有近60人组成的民族管弦乐队端坐舞台之上,在徐宏指挥统领下挥弓演奏了序曲《凤阳歌》。在安徽的民族音乐中,民歌具有独特的地位。最早出名、影响最大的当数《凤阳歌》。此后,《凤阳歌》被中外音乐人广为传唱,并且对全国许多地方剧种的音乐均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接着成功地演奏了合奏曲《丰收乐》、扬琴协奏曲《黄梅之花》、唢呐独奏《敦煌魂》、合奏《水乡欢歌》,并随着合奏《意向黄山》把音乐会推向了中场的高潮。《意向黄山》表现了云——银涛雪浪,非海似海,山色多为云雾染。松——怒如利剑刺山顶,黄山无松不多情。泉——入山千万曲,曲曲皆清溪,飞瀑挂绝壁,清光含翠微。石——奇石如狮吼虎啸,至奇、至幻、至灵、至圣的音乐境界。这曲出自皖籍朱晓谷教授之手的《意向黄山》颇多新意,尤见功力,令全场听众耳目为之一新,激起长时间的褒奖掌声。

  接下来,演奏家吴强教授精心演绎了柳琴协奏曲《望月婆罗门》,琵琶浦东派传人潘嫦青弹拨了琵琶协奏曲《十面埋伏》,她俩把弦乐的弹拨技巧演绎到极致,挥洒出一派天籁之声,营造出“谁在用琵琶弹拨,一夜东风破”的大境界,激起全场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安徽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尤其以“南有黄梅戏,北有花鼓灯”而蜚声海内外。最后,音乐会在合奏《皖风戏韵》和《花鼓灯会》的演奏声中把艺术效果渲染到“此曲只应天上有”的妙处。《皖风戏韵》特意将皖南的徽剧、安庆的黄梅戏、皖中的庐剧、皖北的泗州戏,这些各具特色的戏曲音乐加以编配,组成器乐曲,让听众从这乡音乡情中领悟到安徽戏曲的独特风韵。《花鼓灯会》根据花鼓灯特有的音乐风格,吹奏乐器的粗犷、奔放,弦乐器的柔美,弹拨乐器的灵活多变,与那铿锵明快的打击乐交相呼应,表现了丰收后的农民载歌载舞,热情喧闹的节日场景,彰显了安徽文化勃勃生机和无比辉煌。正如中国管弦乐学会的朴东生会长在看完演出后所赞誉的那样,这台《徽韵》音乐会,是应我们学会的邀请进京献演的。它是继承和展示徽文化丰厚底蕴的积大成之作——因为它具备了一流的作品、一流的演奏、一流的策划、一流的演出的艺术水准!这是一台风格浓郁、旋律动听、雅俗共赏的音乐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11月26日晚,安徽省歌舞剧院移师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在这里为中国舞蹈家协会的专家和北大学子奉献上一台精彩的花鼓灯:《舞韵》——悠悠淮河情。来自江淮大地上的近百名年轻的“玩灯人”,在这有着百年光辉历史的最高艺术殿堂,放开手脚,拧胯出腰,欢歌劲舞,大显身手,真的让你看得“锣鼓一响,脚底就痒”,摇摇欲试,热血沸腾。

  “舞蹈,即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奔腾的淮河孕育了淮河文化,悠悠的淮水吟唱着动人的欢歌。淮河岸畔成长的花鼓灯舞出的是乡土情,舞动的是民族魂。花鼓灯发源于淮河两岸,“纵横八百里,上下三百年,老少三代人”。2006年已被国务院批准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之后,舞蹈家戴爱莲、舞蹈大师吴晓邦等专门来安徽学习花鼓灯;著名民间花鼓灯老艺人冯国佩晋京、进高等艺术学府传授花鼓灯艺术。1953年,省歌舞剧院的花鼓灯《刘海戏金蟾》在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引起轰动。一时间全国各地纷纷来皖学习花鼓灯艺术,搜集、整理花鼓灯资料。北京舞蹈学院等艺术院校都将花鼓灯列入中国民间舞专业教学内容,花鼓灯被誉为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东方芭蕾”。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的花鼓灯发展迅猛,实现了“从草台走上舞台,从乡间走进城市,从安徽走向海外”的飞跃发展。二十年前的今天,安徽省歌舞剧院的宇洪杰院长等专业文化工作者,曾带着一群来自怀远县常坟区柳沟乡十四五岁的农家孩子,以一曲《欢腾的鼓乡》,一举在首届全国民族器乐(打击乐)电视大奖赛上夺魁,开创了花鼓灯艺术的一片新天地。当年还是那个队伍中一名农家孩子的常海棠,如今已成长为省歌舞剧院花鼓灯艺术团团长。今天,正是他们带领着新一代“玩灯人”,再次亮相于首都舞台。

  《舞韵》——悠悠淮河情,是安徽省歌舞剧院精心打造的创新品牌,有《淮畔俏幽兰》、《榴花红似火》《悠悠淮河情》三个篇章十四个舞段组成,既融合了安徽省歌舞剧院五十年来的优秀保留作品,如《花鼓调》《二月兰》等佳作,又组合了近年新创作的《灯》《淮水舞韵》等力作,并巧用一顶火红的大花轿写意串场,有分有合,主题鲜明,欢快热烈,喜气洋洋。特别是在花鼓灯的音乐方面颇多创新之举,他们大胆地在其打击乐线性推进的节奏基础上,学习引进交响乐的现代表现技法,用声音创造出点状的自由空间,让所有的听众参与其中,充分展开想像,共同编织新的音乐气氛和花鼓灯那浓烈的乡土韵律。无论是那刚劲有力的男性群舞《咱的鼓》所表现的:“咱的鼓,能唱歌来会跳舞,能唱出九腔十八调,会跳出三百六十样的舞。”每个音符、每个舞姿,都跳跃着淮河岸边的汉子们粗犷豪放的激情,用他们自娱自乐的独特方式,书写着对那片土地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创作的女性群舞《摘石榴》和双条鼓《花鼓声声》的伴奏音乐中,给传统民歌的线性旋律加以交响化的全新配器,宏厚奔放,大气磅礴。特别是压轴的群舞《好一个花鼓灯》,更是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好一个花鼓灯,跳出了淮河人的风采,跳出了安徽人的爽快;好一个花鼓灯,舞出了中国人的豪迈,舞出了民族闪光的魂魄!把整台晚会推向了高潮。

  演出结束后,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贾作光登台接见了全体演职员。贾老深情地说:“花鼓灯是整个舞蹈园地的一朵奇葩。今晚我十分高兴地看到了满台朝气蓬勃的花鼓灯,眼前的每一张笑脸,都像花儿一样的灿烂;每一个动作,都是那样的优美、精湛!令我目不暇接,激动不已。五十年前,我去安徽拜花鼓灯老艺人冯国佩、石经礼为师,学习花鼓灯,受益多多。二十年前,我又去怀远县采风,常海棠团长当年还是个孩子,转眼已成了玩灯人的领头人了。‘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有继承,有创新,花鼓灯才有今天。希望你们不懈的努力,把花鼓灯带到全国,舞向世界!”

  正如那首流行的歌曲《好一个中国花鼓灯》所唱的:“好一个花鼓灯,好一个花鼓灯,好一个中国花鼓灯,花鼓灯传遍东西南北中!”是何等的豪迈与奔放,她彰显着崛起的安徽“龙吟江淮,风行天下”的奋飞图腾,给人以无穷的鼓舞力量和一往无前的创新勇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