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老杜”其人其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04:2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老杜”其人其事
纠错“成瘾”的老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近30年的光阴,但是与封闭的历史相比实在是沧海一粟。随着奥运会的临近,“让世界了解中国”成了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共同心愿,这其中还闪耀着一个外国人的身影——杜大卫(喜欢人们称他“老杜”)。来到老杜的住处,从视觉到听觉到味觉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中国味,你直觉反应:这个老外很中国;和他一番攀谈后,你会感

动:这个老外很爱中国。

  做中外友人的桥梁

  “我不喜欢!不喜欢他们‘哈哈哈’的笑声。”每当提到人们将翻译错误当作一种笑料时,幽默的老杜都会板起脸孔。这也是老杜志愿帮助北京纠正标识错误的原因。“翻译的错误,首先是翻译者的经验不足,再有就是管理者不重视的态度。我不愿外国人来到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误解。我希望不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要尊重中国的文化。”老杜一再强调。

  刚来中国时,“protecting circumstance”(垃圾箱上提醒大家保护环境的标识)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曾让老杜疑惑,但是稍加推敲,他就明白这里的“circumstance”和“environment”一样,都是“环境”的意思。对于这类翻译,老杜会选择尊重中国人的习惯。但是,他也有坚持的时候。在翻译“高架桥下的通道”时,专家组其他成员提出了“Tunnel”,老杜连说了三个“NO”。他认为,只有用“Underpass”才不会让外国人产生歧义。最后专家组组长刘洋“裁定”:“只要老杜能看得懂,其他外国人肯定也能看得懂。”老杜将自己的工作比作“桥梁”:“奥运会时,我希望中国人和远道而来的朋友能够无障碍地沟通。不仅是北京,还有其他奥运城市,都会参照这套‘译法’,再根据各自的城市特色稍加修订。”

  为奥运出谋划策

  2001年7月13日,这个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都难以忘怀的时刻,在老杜看来,也是他人生重要的时刻。“高兴,非常高兴!”老杜拍着桌子形容当时的心情。尽管那时他还在太平洋的彼岸,尽管那时他还不知道那是一个对自己如此重要的时刻。“因为奥运会,我才有机会为我所喜爱的中国做那么多有意义的事情。”只要有可能,老杜从来不拒绝别人的求助,每天凌晨三时半到七时反而成了他最固定的工作时间。写一本介绍北京名人故居的书、为大观园商业文化开发提议、关心残疾人的出行问题……老杜似乎永远有忙不完、考虑不尽的事。但他坚持:“我不累。”当你和他探讨时,他会异常高兴:“太好了,你同意我的观点!”

  每周五,老杜背着笔记本电脑,乐此不疲地流连于北京各个博物馆,为原先的翻译润色。爱之深,责之切。“许多外国人从文学作品中得知一些古迹,但是来中国后,却没人能替他们引路。还有一些著名的景点也没能通过导游介绍给外国人。”老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认识许多老人,他们的外语水平比我的学生还高,他们迫切想与外国人交流,但是机会太有限了。让这些老北京走进博物馆,给予专业的培训。奥运会时,外国朋友收获的不仅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还有一个热情的中国朋友。”

  喜欢杜甫诗的老杜,打算学习古琴“胡笳十八拍”的老杜,想在平谷买个四合院定居的老杜,来到中国只因为学生时代对“黄河”的神往,定居中国是因为一位斯里兰卡高僧告诉他:“你回家了。你前世是一个中国和尚。”“尽管有时会感到孤单,但想到自己还有那么多事情要做,自己还是有用的,就充满了干劲。只要太阳还灿烂,我也要一样灿烂。”这是老杜的人生态度。“我还有45年的时间。我能看到奥运会后生机勃勃的北京,我能跟着北京一起进步。”已经63岁的老杜相信自己能活到108岁。

  链接:杜大卫,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同时任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以及“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顾问。“译法”由北京“学外语”办公室制订,共6册,包含总则、道路交通、景区景点、商业服务、体育场馆、医疗卫生,今年月初发行。

李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