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融会古今 彰显独特(博物馆巡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04:3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融会古今 彰显独特(博物馆巡礼)
外观
融会古今 彰显独特(博物馆巡礼)
外墙
融会古今 彰显独特(博物馆巡礼)
回廊
融会古今 彰显独特(博物馆巡礼)
古书房
融会古今 彰显独特(博物馆巡礼)
忠王府一角
融会古今 彰显独特(博物馆巡礼)
雅松
融会古今 彰显独特(博物馆巡礼)
修竹10月6日,被誉为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封刀之作”的苏州博物馆新馆隆重开馆。

  一座博物馆,因为其建筑而声名远播——苏州博物馆新馆(简称“新馆”)可算得是“前无古人”。城市博物馆,顾名思义,应该讲述城市的“历史”。今日世界之建筑,或称“现代”,或曰“后现代”。贝聿铭大师是如何融合“传统”与“现代”于一馆的,着实

令人感到新奇。

  移步换景旧兼新

  在苏州,坐一段三轮车,看一段街景,不经意间,就到了近来闻名遐迩的新馆了,竟然就在一处十字路口。下车乍一看,四周并无精彩出众之处。正奇怪间,忽然几座白色的建筑闯入视野,恍如一清癯道者,玉树临风立在街的对面。大喜——如此不俗,必定是新馆了——再往里望,门口站着排队等待入内的游人,果然就是这里。

  边走边打量,更加印证了“清癯”的印象:简洁的几何式造型,大面积的白色墙壁,深灰色的屋面和墙体边饰,都以偏窄的直线条形式呈现,整体看去,清爽雅致。更妙的是:沿墙内外,几株颀长的绿柳错落有致,如烟似雾,在黑白两色间平添一股生动。

  早听说新馆里,有大小好些庭院。不过甫一走进,并无庭院深深之感。“立体几何形天窗”这类的专有术语,我们似不需理会,既然大师有“让光线来作设计”的理念,那我们只需享受馆中舒适的采光即可。馆中所藏,展示的是苏州的“古代”;收藏之馆,设计却是“现代式的古典”。所谓“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新馆中陈列的器皿、字画、人物塑像一路走来层出不穷。当我们随着历史走到现代的时候,博物馆突然收起其常见的厚重与深沉,向观众展示了一组极富现代气息的当代艺术——赵无极、蔡国强、徐冰等大师作品的运思之巧与灵气之足,想来是定然不会让慕名者感到失望的。这“步移景换”的功力,非但适用于博物馆的园林设计,也渗入整体的理念当中。

  极富趣味的是:联接这古代与现代的幽幽回廊,正建构在一泓清水之上。

  中国古话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苏州是水城,是智者宜居而乐往的地方,看了多时前尘旧事,坐在这水中央的庭中稍憩片刻,欣赏一番周遭园林式的现代建筑景观,正如同从风起云涌的历史中,脱身而出,坐看云淡风轻。自有一番“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韵味。

  “中而新,苏而新”

  这是一番熔冶了传统姑苏与现代艺术之美的景观。不过,这番美景也来之不易。

  最初,新馆的选址因忠王府和其它古迹的存在而遭受质疑;紧接着,对贝聿铭设计的批评也相继而至,其中,最“醒目”的一个意见是批评贝氏的设计丧失了苏州园林的特色,形体“怪异”。

  批评者大概忘记了:贝聿铭出生在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很多年以后,这位已经名满天下的建筑大师还说,苏州园林,在其鼎盛时期形成,今人无论怎么造已经很难超越,只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所以,尽管今天大家都知道:新馆是贝先生“最钟爱的小女儿”;可是,我想贝先生自己一定从未曾忘记:他是苏州园林陶冶出来的“大公子”。

  “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今日新馆受到的好评如潮早已经悄然抹平了昨日的争议。而贝聿铭的两句话也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有关苏博的常识——

  “不高不大不突出”,简洁素朴,精华内敛,几乎可以错认为姑苏民居。新馆旁边就是忠王府,也是苏博当年旧馆,从新馆有侧旁小门可入,别有一番气象。

  “中而新,苏而新”。一石一木、一静一动间都有中国的古典文化底蕴和苏州气息。正如“贝记”的日本美秀博物馆在整体设计上虽取材于江户时代的农舍,但入口处的山洞和桥的灵感却来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新馆中,有一面水幕大墙,从墙顶注入的水流,沿着凸起的黑石墙面,翻卷出几何造型的白色水花,流入荷花池。“激曲萦飞箭,浮沟泛满卮”,贝聿铭解释为唐诗《流杯渠》的意境。

  明亮、注重几何构图的强烈个人风格,创造性地整合苏州传统园林艺术,贝聿铭再次赢得好心情。开馆庆典几天后,贝聿铭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说,“我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非常满意,希望这个作品可以给中国的建筑道路指明方向。”

  记录历史 体现个性

  苏州是座古城,城墙虽然已不复存在,护城河却还水波荡漾,今人称之为“环古城河”。环绕之内,便是当年姑苏故城。晚风中,坐船游河,是极好的体验。

  苏州古城遍地历史,处处文学。要知道,一部《红楼梦》,竟然是从苏州说起的,“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今日尚在,只是已非旧时面貌。

  走在古城,偌大苏州,看不到高楼大厦。朋友说:护城河内,是建不得高楼的;现代化的玩意儿,你只能去“东园西区”(工业园、高新区)方能寻觅了。现代化的面孔被安置在古城的侧翼,那是一个“新苏州”;留在环绕四周的河水中的,是一个欲说还休的“老苏州”。

  一座城市,与一座城市的博物馆,其实都应该是一本打开的书。在这本书里,应该有独特的历史,有自信的文化,有坚定的风骨;不那么随波逐流,不那么盲目自卑,不那么急功近利。

  在苏州的“七里山塘”街上一家小茶馆里听评弹,却想起了白天到过的苏博新馆。它所体现出来的个性,体现出的“以民族性为世界性”的追求和气度。正像这古老的苏州,像这苏州的古老街道,像雅俗皆宜的苏州评弹。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可以记录在自己的博物馆里。然而,每一城市所历经的千姿百态的历史情状,又岂能在现代的进程中被简化为“千城一面”的枯燥风景呢?——正想处,台上传来评弹女子珠圆玉润的悠扬声音,那是唐人张继的千古名篇,属于苏州、属于中国——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本报记者 杨凯 文/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