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市民亲近自然深圳美轮美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04:50 深圳商报

  公交服务体系雏形初显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城市供水量足质优

  市民亲近自然深圳美轮美奂

  深圳道路完好,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公共交通呈立体化发展……我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舍得投入,保障了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

  道桥维护追求生态环保

  目前我市新建道路基本上都采用了透水型道板。市城管局于2005年底在田贝一路维修工程上试点使用,效果良好,于今年在维修工程中推广使用。沥青路面在日常维修中,旧的沥青渣通常被废弃。我市采用沥青再生技术,在旧沥青渣中选取可用材料进行加工利用,可大量节省材料,降低成本,今年已推广使用。有关研究表明,SMA改性沥青路面可比一般沥青降低噪音2~3分贝,现已在笋岗路维修中使用,效果很好,拟于以后的维修工程中推广使用。

  2004年,市道桥处对全市道路进行普查,特区内道桥完好率为95%,特区外为86%。深圳的目标是必须保证全市道桥设施完好率均在95%以上。

  由于市内部分道路已达设计年限,日常维修无法根治病害,我市编制了特区内道路修缮计划,从2006年开始实施。通过本次道路修缮工程,将全面推广使用环保材料,路面修缮全部采用SMA改性沥青,人行道修缮采用透水型方砖,旧沥青渣循环利用,建设环保、生态道桥设施,彻底根治道路病害,全面提高道桥设施水平,保证道桥完好率在95%以上。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九成多

  至2005年底,深圳市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共8座,总投资约22亿元。2005年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03%。平湖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设计处理规模为1000吨/日,现已建成投产。正在规划建设的有宝安白鸽湖垃圾焚烧发电厂(1000吨/日)、龙岗大工业区垃圾焚烧发电厂(800吨/日)和龙岗坪山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2000吨/日)。

  经城管、规划、国土等部门共同努力,我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规划项目落实比例大幅提升。粪渣无害化处理厂已确定选址在布吉郁南石场,前期工作已筹备完毕,征地工作即将完成。龙岗平湖垃圾焚烧厂、宝安老虎坑垃圾焚烧厂等规划项目已建成投产,宝安白鸽湖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主体招投标工作已完成,龙岗大工业区垃圾焚烧发电厂、龙岗坪山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等规划项目也都在积极落实中,计划在2010年前建成使用。

  目前,我市垃圾处理产业化得到长足发展,2005年的生活垃圾社会化处理率达到27%;深圳市已建成的8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场)中,5座由企业参与建设或运营,处理能力达到3450吨/日。现已建好的平湖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和正在筹备建设的宝安白鸽湖垃圾焚烧发电厂、龙岗大工业区垃圾焚烧发电厂,都将采取产业化社会化的建设、运营模式。2005年,全市垃圾焚烧发电总量达到1.4亿度,垃圾处理变废为宝。

  公共卫生设施逐步完善

  截至2005年底,我市医疗机构总数为1063个,其中医院97个、疗养院1个、门诊部158个、企事业内部医务室292个、急救中心2个、采供血机构3个、妇幼保健院7个、专科防治所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卫生监督所25个、医学科研机构3个、健康教育所3个、其他卫生事业机构6个,此外,还有社区健康服务中心367家,服务覆盖人口达760万。

  2004年,我市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深圳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后,加大了对卫生的投入,几个重点卫生建设项目陆续上马。滨海医院建设项目完成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原则等问题的论证,通过环境影响评估,并正式批准计划立项,列入了2006年深圳市政府重大前期项目计划和2006年政府投资项目计划;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目前已完成环评专家评审和新项目设计方案设计招标;市第三人民医院筹建工作有重大进展,6月份确定了规划选址的“红线图”,通过国际公开招标,确定了中标设计方案和设计中标单位,目前东湖医院正加紧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早日动工;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及干部保健病区建设通过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项目用地中拆迁补偿估价、与卫生学校资产移交等工作也已顺利结束。

  2005年6月,我市成立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办公室,积极稳妥地开展了应对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组织协调、疫情分析和物资储备等工作,为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市367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遍布各社区,形成了15分钟的服务圈,覆盖760万人口,累计为570万人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年提供的服务达1003万人次。据调查,深圳市居民就诊愿意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占42.47%,另据最近抽样调查,被访1848位居民中,有86%的居民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达到满意或非常满意级别。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初现雏形

  我市一贯倡导“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发展理念,在2002年-2005年间先后研究制定并出台了《深圳市公共交通总体规划》(修编)、《深圳市常规公交线网近期调整规划》等,初步确立公交规划优先原则,有力推动了深圳公交事业发展。

  目前,我市城市公共交通由常规公交(公共大巴、公共中小巴)、出租小汽车和地铁四部分组成。截至2006年5月底,全市共有常规公交线路366条,总运力8403台,线路总长度9850公里,线网密度约2.9km/km2,特区内公交覆盖率达91%。现有出租车10305台,其中仅能在特区外运行的绿色的士1800台。深圳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于2004年12月31日建成通车,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小汽车为补充,多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初见雏形。

  从2002年起,我市开展了“千亭工程”建设,累计采用零投资的BOT模式建设新式候车亭1300多座,在市区主要医院、宾馆等建成的士停靠点523个,加强了对屋村、学校、幼儿园公交站点建设,完成了一批公交场站建设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民的出行和行业发展需求。

  每百人拥有电话(含移动电话)212部

  经过多年的建设,深圳通信基础设施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截至2005年底,我市信息管道总长度约为3.9万孔公里,敷设光缆总长度约2.8万皮长公里;通信机楼68个,无线基站约6000个;邮政局(所)647处;全市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57.00万门,固定电话用户465.28万户。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1671.00万门,移动电话用户1292.00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含移动电话)212部。国际互联网用户由2000年的59.77万户发展到2005年的276.20万户。

  我市将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加强做好城市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确保通信基础设施及系统完好率≥85%以上。

  我市行政区内有广东电网公司深圳供电局和深圳招商供电有限公司两家供电企业,供电设施状态良好,2005年我市供电量与电力最高负荷均居广东省各市第一位。

  体育设施居国内外先进水平

  深圳特区建设20多年来,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从无到有,一批设计先进、功能齐全的体育场馆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形成了以市体育中心市属体育场馆为龙头,承办大型国际赛事为主,以各区属体育场馆承办特色专项体育赛事为辅的基本布局。

  根据初步计划,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使用51个体育场馆,其中27个比赛场馆,24个赛前训练场馆,这些比赛和训练场馆,分布在全市6个区以及大专院校,正在规划和建设中的奥林匹克体育新城是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核心区域。

  按照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战略部署,深圳计划在今后几年时间里,规划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体育场馆设施,包括深圳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深圳海上运动基地等。

  住宅产业高速增长

  我市的住宅产业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为了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在积极引导商品住宅开发的同时,注意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我市先后建成了梅林一村等10多个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的安居房住宅小区。由于全社会和政府的努力,从2000年至2004年间深圳的人均住房面积增长了3.5平方米,由2000年的人均20.5平方米增长到了2004年的24平方米,5年间增长了17%。每年住宅竣工面积增长16%,基本上解决了市民的住房困难。联合国人居中心和国家建设部为表彰深圳市在住房建设与管理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分别颁发了联合国“人居荣誉奖”和“全国房地产管理先进单位”的称号。

  目前以梅林一村和彩田村为代表,深圳80%的住宅小区开展了垃圾的分类回收管理和减量压缩储存输送;80%以上的住宅小区绿化覆盖率在40%以上;占全市小区总数60%以上的住宅区,开始了以招商地产泰格花园“绿色地产”示范项目为代表的节能、节水、环保的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和改造;以华侨城地产和梅山苑住宅区为试点的屋顶绿化降低顶层住宅的室内温度达6~7℃,降低了空调能耗、有效地改善了室内居住环境;以万科地产为代表的住宅工厂化生产的研究和实施初见成效;中银花园等商住楼的中水利用系统的运行为全市提供了中水回用的宝贵经验。

  城市供水水量充足水质优良

  为改善深圳城市供水状况,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年来,深圳市政府一方面加大了水源、水厂、供水管网等基础设施投资,另一方面通过行业引导不断提高城市供水的质量和经营服务水平。近十年来陆续投资50多亿元兴建了东江水源工程、北线引水工程及其附属网络工程,将境外水源远距离输送到深圳,并通过网络干线工程将本地主要调蓄水库连成供水网络,彻底解决了我市水源紧张的问题。1998年以来,我市先后新建、扩建了东湖水厂、蛇口东滨水厂、宝安区朱坳水厂、横岗南坑水厂、松岗五指耙水厂等5个水厂,新增供水规模195万m3/日,形成了能力适度超前、布局合理的良好供水格局。截至到2005年底,深圳市已建成水厂的设计供水能力达534万m3/日,建成DN75以上供水管网6512公里,自来水普及率达100%,供水设施完好率达99.7%。如今,深圳市城市供水行业已发展成水量充足,水质优良,服务规范,讲求社会综合效益的公用事业,受到全市用户的肯定。

  针对部分偏远农村尚未喝上自来水的现象,几年来,我市凭借开展“同富裕”工程的有利时机,利用小农水基金、水利基金等资金优势,重点扶持偏远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改水工作,累计投入近3亿元。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已全部通上自来水。全市供水普及率由1997年的94%提高到目前的100%。

  燃气气化率近100%

  目前,深圳市已基本实现了城市居民和商业建筑燃气化,形成了以液化石油气(LPG)为主气源的供气格局,燃气气化率近100%。

  2005年全年液化石油气用气量69.75万吨,家庭开户数204.84万户。至2005年底,共有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储存站、储配站、灌瓶站)22座、已登记在册的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207家、LPG汽车加气站7家,LPG\LNG气化站11座。

  截至2005年底,特区内市政道路长1323公里,桥梁263座;特区外(龙岗区、宝安区)市政道路长2012公里,桥梁270座。2004年,市道桥处再次对全市道路完好率进行了普查,特区内道桥完好率为95%,特区外为86%。图为南坪快速东段。深圳商报记者林勤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