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家”和“将来”更铿锵有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05:33 杭州日报

  记者 王浩

  特别感谢张燕琴老师手语翻译

  受访者:18岁的郑晓 杭州市聋哑学校,职高三(1)班学生

  无声世界里,手势比画中,让人读懂了郑晓的心声,铿锵有力。

  “家”、“将来”串成了与她“对话”的全部。这两个词,要比健康成长的同龄人心里分量重得多。

  郑晓的家在衢州龙游。从降生那一刻起,她就与声音绝缘。耳病不是遗传,郑晓母亲怀她时,摔过一跤,在小医院配了大堆的药,郑晓听不到声音,很有可能跟这堆药有关。

  家穷,女儿的病是雪上加霜。除更加疼爱女儿、花更多心血在田里外,郑晓爸妈基本无能为力。郑晓有个姐姐,大她7岁。有一天爸爸把小郑晓和姐姐叫到跟前,说家里没有那么多钱供两个孩子上学,让姐妹俩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姐姐懂事,也更疼爱妹妹,“让妹妹继续上学”,而她自己在高中毕业后,步入社会。郑晓从衢州聋校初中毕业后,得以到杭州继续学习。

  这碗水永远是端不平的,爸爸无奈做出这个决定,注定成为两个女儿的痛处。郑晓“说”,永远忘不掉姐姐的选择,也正因如此,“家”在郑晓心里的地位非同寻常。

  女孩的懂事,是普通同龄人无法比拟的。家里穷,她不让爸妈长途跋涉来这个陌生的城市;寒暑假,她宁愿坐四个小时的火车,而不选择方便的汽车,因为“火车票可以半价”。到龙游时,天已漆黑,她还要步行回家;她也喜欢外出上街,但从来只看不买,她最喜欢去书店,也只能在书架旁一站两三个小时,景区去得不多,因为可能要开销;在家,母亲深夜踩缝纫机,她静静陪在身旁到凌晨;看到学校传达室的老伯,她就觉得很亲切,因为她想起爸爸。

  郑晓身上有一种使命感,她觉得自己是家里的希望。她的专业是工艺美术,她“说”自己要考大学(聋哑人也有高考,部分高校开设针对聋哑学生的专业),她又“说”自己要做服装设计,她要把爸妈接到城市生活……这不仅仅是18岁的美丽憧憬,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10月29日,郑晓18岁生日,同学帮她过的,礼物是洋娃娃。她“说”“喜欢”两个字的时候,脸上溢出的笑,是18岁的笑;话题谈到上街坐公交车,很多人用戒备的眼神看她和同学,怀疑是小偷,她无奈和反驳的时候,脸上也有笑,这不是18岁的笑。生活的复杂和矛盾,在女孩的脸上表现得很鲜明。

  采访末了道别,路上正值晚高峰。郑晓打了个手语,没看懂,她用手指在我手心上写下“小心”两字;其实我也想跟她说:今后的人生会很辛苦,也要一路好走。

  成人心声

  郑晓“说”自己的性格是“天真、善良、诚恳,偶尔调皮”,可她的成人心声反映的却不是她的性格,而是一种责任。相反,她的同龄人头顶才是蓝蓝的天。虽然是同一片天空,可往往各自的路是不同的,沿途风景也不同。

  郑晓:爸妈挣钱太辛苦,愁得连头发都白了,他们不会耽误我,坚持让我完成学业。我现在成年了,可以帮父母多干些家务。我希望可以找到一份工作,拼命挣钱,给爸妈美满幸福的晚年。

  张宇田(杭师院附高高三(12)班):作为学校第一批派往德国留学的学生,我即将前往德国学习和生活。终于领悟,肩上的责任不再是负担,而是鞭策自己追求梦想的理由。终于了解,十八岁不仅仅只是长大,命运的把握,风雨的洗礼,人生从此不再单纯。终于明白,这一步,下一步,每一步,都不能回头,父母能帮你,朋友能助你,然而人生的路,要自己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