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太原大手笔梳理新市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06:16 山西日报

  上亿元财力倾注、“环卫110”启用、为清扫一线减负……

  受城市财力有限、投入环境卫生经费明显不足影响,太原环卫基础设施、基本装备方面投入,过去多年一直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环卫工作需要。环卫车辆老化、垃圾收运设施不足、果皮箱数量短缺、作业方式原始落后,成为制约太原市容市貌提档升级的瓶颈所在。

  为从根本上改变市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状况,太原市、区两级政府今年拿出1亿元资金,用于改善环卫基础设施和基本装备。与此同时,环卫部门也着力推进环卫体制改革,创新考核机制,促进城市环卫管理重心下移社区。行走在省城大街小巷,市区主干道日渐整洁亮丽,后街巷道、沟渠和居民小区,也摆脱了过去“一抓就净,一放就脏”的反复局面,一改蓬头垢面旧容貌,城市整体品位获得较大提升。

  一个新模式:全面推行“垃圾不落地收运”

  长期以来,太原市生活垃圾的投放、收集、运输,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有效衔接的良好机制。由于大部分市民不能按时投放垃圾,收运人员又很难随时收运,投放与收运不可避免地存在时间差。加之2000多个垃圾站点无专人看管,4000多名拣荒拾杂人员随意刨拣,致使垃圾杂物长时间堆放,遇上刮风到处飞扬,严重影响市容市貌,成为群众反映强烈、媒体频频曝光的热点问题。

  如何才能破解这个“老大难”?怎样才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模式?市环卫局首推“垃圾不落地收运”。

  2006年3月的一个普通日子,清徐县首先改革沿袭了几十年的“垃圾池”模式,在全市率先取缔主干道垃圾池站,配备了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垃圾密闭收集桶,同时购置一批大型垃圾压缩车,将传统“居民先露天倾倒、拾荒者再随意刨拣、环卫工最后再拉运”的垃圾清运模式,转变为由大型垃圾压缩车直接转运至垃圾场,为解决垃圾长时间暴露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紧随其后,杏花岭、迎泽、小店等其它城区也全面推广这种模式,全市今年自3月份以来共配备垃圾桶17000多个,垃圾压缩车21台,收集桶车116台,实行了以“桶装存放、车载收集、压缩转运”为主的新清运模式,居民生活垃圾全部实现全封闭、不落地收运。

  张大爷一家在南海街附近一带已经生活了65年,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以前街道垃圾随处见,每逢下雨,雨水就带着垃圾四处扩散,最后累积在一个角落,无人处理,太阳一晒,垃圾开始发臭。如今可大不一样了,今年夏天是我这辈子度过的最清爽的一个夏天。”

  两条新举措:组建“环卫110”小街巷专人管

  为提升环卫清运快速反应能力,今年,各城区环卫局纷纷抽调专人成立了“环卫110应急分队”,及时清理本城区主干道乱倾乱倒、抛洒等无主暴露垃圾,以及“12319”城建热线投诉的责任不清难处理的生活垃圾。

  小店环卫局抽调10名工作人员,配备2台铲车、5辆运输车,在全市第一家组建成立了“环卫110”,同时设立专用举报电话,与“12319”城建热线直接连线,向市民承诺接到举报后在第一时间内赶到现场,解决群众投诉和环卫突发事件,截至目前已累计处理市民投诉近两百件,处理240余处近千吨无主垃圾,受到市民好评。迎泽区为2辆垃圾清运车安上GPS定位系统,一来加强对巡回车辆管理,二来还有效杜绝了垃圾暴露和乱倾乱倒现象。

  过去受人力物力限制,形成道路清扫保洁“重大街、轻小巷”的作业观念,为彻底整治小街小巷这一环卫“死角”,环卫部门对小街小巷实行专人负责制,基层环卫干部不当“甩手掌柜”,进一步强化动态跟踪,及时清理小街小巷垃圾。

  小苏是小店区一名基层环卫所职工,入冬以来他和同伴们整日巡查在小街小巷。针对辖区一些小街小巷历来摊点混杂,垃圾混乱现状,他们在街道和社区支持下,开展了多次专项整治行动,清理一批市容卫生“死角”,使市容秩序明显得到好转。

  新人文关怀:为基层环卫工人增添动力

  “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老百姓这种卫生习惯可谓由来已久。对城市这个大家庭而言,清扫保洁贵在扫得早、扬尘少、管得细、保持久。过去由于经费有限,基层环卫工人凌晨就得起来清扫路面,白天还得负责保洁维护。付出如此辛苦,这些城市“美容师”却仍较难获得市民应有的尊重。

  鉴于此,环卫部门有意识地给一线环卫工人更多新的人文关怀。今年10月下旬,小店区30位平日兢兢业业的一线清扫工,获得去北京考察、旅游的机会。

  此外,环卫部门经测算得出:由于环卫工日均清扫面积达6000平方米以上,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一天工作12小时左右),造成清扫工队伍的频繁流动和严重短缺。环卫部门从解决环卫工人待遇低等热点问题入手,参照周边城市环卫清扫作业大部分分两班倒或减少人均清扫面积的通行做法,认定:太原市要想达到整洁、干净的清扫效果,就必须再增加清扫工队伍的数量,从而减轻人均劳动强度和减少作业时间,提高清扫保洁的质量。通过对全市清扫人员、清扫面积和经费投入进行认真摸底统计,在与兄弟城市相比较的基础上,他们重新制定和调整了人均清扫作业定额,同时使资金向一线环卫工倾斜,一线环卫工待遇由过去每月不足300元提高到现在每月520元。同时还着手新招募5000名一线清扫工,降低工人一半的劳动强度与工作时间。

  收入提高、受到更多人文关怀的环卫工人,意识到自己现在责任也更大了。负责王村南街路段的陈师傅说,现在大家伙工作劲头更足了,以前早晨集体“大扫”后,经常有人偷懒不积极保洁,现在这种现象已基本杜绝了。

  在采访中,不少市民在感叹身边环境变化的同时,也提出,我们纵向看变化不小,但横向比还有不少的差距,要真正达到环境优美、市容亮丽,还需要再下一番大力气。

  本报记者李永平 本报通讯员郭晋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