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江诗信身后民间助学境况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07:19 长江商报

  本报记者黄蓓蕾文/图

  核心提示

  ■或许是因为悲痛,江诗信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现在已经“封”了。但协会的伙伴们都在思索,发展了近两年的协会,下一步应该如何走?

  ■江诗信在十堰资助着100多名孩子,这是个“不完全统计”。陈志忠不希望他们因江老走了而失去依靠。目前病床上的陈志忠,开始筹划着成立自己的协会,想把江老在十堰的助学工作接下来。

  ■“靠江诗信、陈志忠、付华明这样的人,来资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简直就是杯水车薪。”贫困生捐助者——十堰市九九鸭店的老板程俊平说。

  ■和江诗信爱心助学协会、华中师范大学圣兵爱心社不同的是,“麦田计划”是一个纯民间网络助学组织,成立一年多的时间内,资助学生已达800余人。有人认为,网络捐资助学,将成为一个新的“希望工程”实施模式。

  陈志忠带着贫困生档案,回到病房。

  他的病床在病房的最里边。他不时瞟瞟邻床的病友,又收回目光,拿起床头的贫困生档案,神情凝重地翻着。

  手机铃声响了,“嗯,好,那就约个时间见见吧。”

  这是12月3日下午六点,住在医院的陈志忠仍是个忙人。他不是约人吃饭,而是在安排贫困学生和资助者见面的事。

  和“希望老人”江诗信同道,陈志忠也是一位民间助学人士,7年间共资助63名贫困学生。在十堰,很多人都知道“志忠爱心助学超市”,就如同在武汉,不少人知道江诗信老人的“江诗信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一样。

  陈志忠与江诗信老人是同道上的“忘年交”,一个71岁,一个45岁。而他们再“相见”时,已是在江诗信的追悼会上,一对好友,成了“阴阳”两隔。十多天前的那个黄昏,江老悄然离开了人世。

  “江老走了,他在十堰这边资助的那些孩子该怎么办?”

  一个“他人”的问题,成了陈志忠的心病。

  “我们以后该怎么办?”

  胡志翔喃喃着,右手抹着眼泪:“江老走了,陈经理又病倒了,我们该怎么办?”

  江诗信在十堰资助着100多名孩子,这是个“不完全统计”。陈志忠不希望他们因江老走了而失去依靠。就在前一天,他已经联系了三个老板,另外还接到从福建、深圳打来的电话,询问资助一事。

  江诗信走了,病床上的陈志忠,开始筹划着成立自己的协会,想把江老在十堰的助学工作接下来。

  看着病床上的陈志忠,胡志翔不停地嘱咐:“你要保重身体呀!”

  晚上8点了,病房里安静下来,胡志翔喃喃着,右手抹着眼泪:“江老走了,陈经理又病倒了,我们该怎么办?”43岁的胡志翔,左手残疾,丧失部分劳动能力,他妻子患有脑血管性头痛病。他有两个孩子,儿子胡佩,女儿胡静,因家境十分窘迫,他们的读书成了问题。

  胡志翔眼里,陈志忠是“经理”,他在十堰经营着一家“志忠爱心超市”, 小店每年的纯利润近1万元。这间“爱心助学超市”因陈志忠病倒,目前请了两个人在帮忙。

  躺在病床上,陈志忠也没有闲着,手机铃声不断,心绞痛让他声音低沉,但一听到手机那头有人愿意资助,他的声音就提高了几度,忙侧着身子,在贫困学生资料后,写上“福建××资助”。

  11月中旬,陈志忠因心绞痛,疼得实在受不了住进医院,检查发现血管已经堵塞了80%。住了10天,他强行要求出院,出去5天后,病情复发,不得不又住进医院。

  可他只接受医院的打针吃药,连常规检查,他都要求免去。2004年他血管堵塞了50%,当时医生建议做搭桥手术,他没有做。

  陈志忠经江诗信介绍,而认识胡志翔。

  江诗信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从胡佩读小学4年级、胡静读小学3年级开始,一直资助他们读书。

  去年胡佩考上湖北交通职业学院,胡静也考上本县一所重点中学。当时,胡志翔为孩子的学费,每天奔走在家里和十堰市总工会之间,在申报时,他遇到了当年的“恩公”江老。这是他们第二次见面。

  江老二话没说,塞给胡志翔1000元,让他安排胡佩到武汉读书。

  碰巧,陈志忠经过,在江老的引荐下,陈志忠答应给胡静帮助。他让胡静每天到陈志忠的小店转转,碰到好心人来联系资助,可以马上安排。

  胡静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30元,孩子节省得连眼睛都凹下去了。一个月后,一姓李的先生到店子来,看到胡静营养不良,马上答应资助她学费,每个月还另加200元生活费。

  除了好心人的资助,胡志翔也要求胡佩勤工俭学,每月有160元,胡佩也能让家里喘口气。胡志翔也到建筑工地上做小工提灰桶,“我们不能只等着人家的钱。”

  江诗信在十堰资助着100多名孩子,这是个“不完全统计”。胡志翔的儿子,也是江诗信的受助者之一。陈志忠不希望他们因江老走了而失去依靠。就在前一天,他已经联系了三个老板,另外还接到从福建、深圳打来的电话,询问资助一事。

  陈志忠以“爱心助学超市”为生,这个超市以“你献爱心我让利,共同帮助贫困孩子去学习”为宗旨,只要每位顾客在此购物千元以上,超市便让利10%,捐入爱心箱。

  江诗信走了,病床上的陈志忠,开始筹划着成立自己的协会,想把江老在十堰的助学工作接下来。

  他们的计划

  或许是因为悲痛,江诗信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现在已经“封”了。但协会的伙伴们都在思索,发展了近两年的协会,下一步应该如何走?

  怎样才能打造一个好的协会班子,这段时间陈志忠也在思索这个问题。

  江老在世时,就让陈志忠成立一个协会,但3万元的注册金,对陈志忠来说是个大难题

  江老突然去世,让很多人都觉得意外。

  “当初成立江诗信爱心助学协会,是大家想到江老一个人能力精力有限,如果成立一个组织,会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事业中来。”一位曾经主持协会工作。但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同志说。

  据了解这位老同志姓李,人称李老,和江诗信都爱好摄影、气功,有一对儿女。他和江老的老伴都是黄陂人,众多的相似让相识后的他们成为朋友。

  成立协会的初衷,是为把江老的爱心事业,从一个人的运作,变成群体运作。“不要江老一人忙,大家都要忙。”李老说。

  或许是因为悲痛,江诗信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现在已经“封”了。但协会的伙伴们都在思索,发展了近两年的协会,下一步应该如何走?

  “即便江老现在还在,协会也应该有人来接班了。在一两年的时间里,一些年轻的同志,其中有具有组织能力的、有很有热情的,他们会组成一个很好的领导班子。”李老认为。

  怎样才能打造一个好的协会班子,这段时间陈志忠也在思索这个问题。

  江老在世时,就让陈志忠成立一个协会,但3万元的注册金,对陈志忠来说是个大难题。在陈志忠看来,爱心超市的流动资金也没有多大用处,协会的钱都会捐给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每年他都是赚多少就用多少在贫困孩子身上,连自己看病的钱都没有,哪来这3万元的注册金呢。

  伙伴们的“心事”

  在参与资助贫困生的盲人付华明看来,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社会上的好心人帮助了他,虽然他也曾受到社会上一些人的侮辱,但是大多数人的好心,将他感召,他说:“你把爱心撒给了我,我又把爱心传给了他。”

  “靠江诗信、陈志忠、付华明这样的人,来资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简直就是杯水车薪。”贫困生捐助者——十堰市九九鸭店的老板程俊平说。

  去和李老、陈志忠一样,每个和江老接触的人,都会讲到他们认识的故事。志同道合让他们走到一起。十堰的多位爱心资助人士,对江老和陈志忠,都非常熟悉。

  30岁的付华明是个盲人,在十堰开有一家盲人按摩店,他靠按摩养活着他自己。去年9月,腰椎疼痛的陈志忠,带着朋友到他的小店,他们谈到一位贫困生的情况,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付华明觉得那孩子的经历和自己相似,对陈志忠说:“我不要什么回报,只要资助他就好。”

  坐在付华明的小店里,一早上,几乎没有一个顾客,淡季他的平均收入800元一月,还要除去600元的房租,水电费,几乎没有剩余。付华明很乐观地说:“夏天好一些,每月毛收入有二三千元。只要我自己节约点,可以资助他每年1000元。”

  付华明充分考虑到受助者的自尊心,钱交给市教育局,由他们转交。在付华明看来,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社会上的好心人帮助了他,虽然他也曾受到社会上一些人的侮辱,但是大多数人的好心,将他感召,他不再痛恨那些曾侮辱他的人,他说:“你把爱心撒给了我,我又把爱心传给了他。”

  “靠江诗信、陈志忠、付华明这样的人,来资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十堰市九九鸭店的老板程俊平说。

  在陈志忠的游说下,程俊平几年来资助了3个贫困生上大学,每年花费6000元。

  “现在陈志忠病了,那些贫困生怎么办?就靠我们几个?”程俊平认为,政府应该做点工作,每月的地税有一项专门是“教育发展费”,他建议可以适当地增加,但是要真正落实到救助贫困生的事业中去。

  同道们的“兴起”

  和江诗信爱心助学协会、华中师范大学圣兵爱心社不同的是,“麦田计划”是一个纯民间网络助学组织,“麦田计划”成立至今一年多的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的注册会员达7000多人,资助学生已达800余人。

  有人认为,网络捐资助学,将成为一个新的“希望工程”实施模式。

  华中师范大学有个圣兵爱心社,他们和江诗信爱心助学协会是盟友。

  2004年,当时圣兵爱心社的社长王强,被江诗信的事迹感动,他兼任了江诗信爱心助学协会的副秘书长,成为这个以10位中老年人为主组成的理事会中,唯一的一名大学生理事,也是最年轻的理事。

  两个协会管理者,年龄有不同,但是他们做着同样的事业——助学。

  “圣兵爱心社比我们成立时间要长,有一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李老说。

  据现任圣兵爱心社的社长范承刚介绍,他们每年寒暑假都要组织志愿者,到贫困地区走访,对真正贫困的人进行资助。

  江诗信爱心助学协会此前都是江老一人在乡下做走访,直到今年年初的寒假,江诗信爱心助学协会将圣兵爱心社的冯圣兵老师专程请来,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培训。

  “只有把这些散布的力量,组织集中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一个团队的作用。”李老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动社会上更多的人加入到助学的行列中来。

  学生本就不是富裕的一个群体,圣兵爱心社筹措资金有自己的方法。一方面通过大学生勤工俭学,他们为学校团委送校报,团委发放一定的资金给社里。在学校,志愿者还发动同学们,将空矿泉水瓶子投到他们指定的场所,他们把卖瓶子的钱,也作为助学资金的一部分。

  “一个星期几百元,积累起来就不少。”范承刚说,另外就是联系社会上的一些爱心人士资助。

  江诗信的助学事迹,已经传遍全国,他感动着认识他的、不认识他的人。中国麦田计划武汉站的负责人谢娅妮就是其中一人,谢是武汉大学化学院的一位博士。

  “对江老,我从心里由衷地敬佩,也让我很震撼。”谢娅妮说,一位老人凭一己之力,能够帮助这么多人,确实很不容易,为此他肯定牺牲了很多。

  和江诗信爱心助学协会、华中师范大学圣兵爱心社不同的是,麦田计划是一个纯民间网络助学组织,没有政府支持,也不接受企业大规模捐助,完全靠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志愿认捐。这样一群有爱心的人,通过网络,对贫困的孩子进行着无私的帮助。

  “麦田计划”正式成立于2005年6月,成立至今一年多的时间内,资助学生已经达到800余人,建立麦田图书室48间,建立麦田小学1所(第二所麦田小学正在筹建过程中),捐赠物品数十吨,注册会员7000多人,在全国数十个地区、城市建立了志愿分社,多次进行图片展活动。

  据了解,网络助学在迅速地发展壮大中,目前活跃在网络上的各助学团队,达百万家之多。一些广受社会关注。具备一定规模的公益事业组织,包括为贫困山区的儿童上学提供各项资助的网络助学组织,正在兴起。

  2002年,甘肃省首个网站助学项目——“灰姑娘”助学接力计划顺利启动。

  2006年9月22日,由江苏省扬中市一些网民自发组织的全省首家民间网络捐助机构——“广学网络助学基金”正式成立,该市油坊镇中心小学的20多名贫困小学生,成为首批网络助学受益者。

  2006年8月20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新网等14家网站参与,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支持、国信网承办的网络媒体扶贫助学倡议启动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

  这些有效地借助网络力量、积极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的组织,正为贫困学生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据悉,像“麦田计划”这样,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就有“希望之光”、“心守家园”、“格桑花”、“多背一公斤”、“贵州人”等,他们都已达到较大规模,拥有较完善的志愿者体系、严谨的管理操作规程、良好的社会公信力,是纯民间开放性公益助学组织。

  有人甚至认为,网络捐资助学,将成为一个新的“希望工程”实施模式。

  做与不做的徘徊

  朱文军说,每次在路途中,他都想放弃,但想想那些孩子,一种力量,又让他回来,“是一种责任,让我又不得不去做。”

  徘徊于做和不做之间,是志愿者们的状态。

  每位助学者都是一个故事。

  在采访中,很多人都说:“我做的其实只是一点事情,没有什么好宣传的。”即便是“中国麦田计划”,他们宣扬“做了好事就要留名”,但他们的志愿者都说:“我们是‘麦田’中的一员,我们所做的,是千万个‘麦田’人都做得到的。”

  不理解,或许使一些资助者感到心酸、孤独。

  付华明深有感触。当他的事迹被当地的《十堰晚报》报道后,他的兄弟姐妹说他是白痴。“把钱拿给别人,自己的父母不给。”有人说他装阔,说他是为了博得社会对他的同情……

  种种言语,使付华明当初也怀疑,自己的行为是否真错了。他和来他店里的顾客谈,那些了解他做生意本分的顾客,赞许他做法正确。他当初确实想过,通过他一个残疾人的行为,唤起一部分有良知的人,共同加入到这个助学事业中来。

  付华明多次在谈话中强调:“我不是要风头,不是要出名,我只是想做一点点呼吁,当你真正走近那些贫困孩子,你会发现你自己做的真的很少。”30岁的他,言语中含有几分孩子受了委屈似的抱怨。

  旁人的不理解,助学志愿者们还是可以忍受的,但是在行进过程中,家人的不理解甚至阻挠,使他们前行的脚步迈不开。

  在助学中,一些资助者选择了只汇款的非物质捐助,信任一个组织,就把钱汇到账户上,但不参与组织的任何活动,也不与受捐助孩子进行精神上的交流。

  “正是因为这样,参与走访的人不多。”“麦田”的志愿者朱文军说:“但实际上,走访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特别是在山区走访最辛苦。”

  朱文军多次参与“麦田”的走访调查,据他描述,每次走访到受助者家里,基本上看不到家具,连坐的凳子都没有,后来也都习惯了。到一些不通车、不通电的家庭,看到用树枝代替的灯盏,用木板拼起来的房子到处是孔,还有蛇皮袋子做的雨衣,不穿鞋子的村民,或者是穿两只不一样的鞋子,在山间奔走。在朱文军看来,这些人,基本就是为了生存而生活。

  朱文军说,每次在路途中,他都想放弃,但想想那些孩子,一种力量又让他回来,“是一种责任,让我又不得不去做。”

  徘徊于做和不做之间,是志愿者们的状态。

  “助学的快乐、悲伤,只有参与其间的人,才能懂。”朱文军感慨,一起去做走访的人,彼此可能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在经历数日的“翻山越岭”、尝尽人间的酸苦后,他们彼此鼓励、支持,那份胜于亲情的友情,难以忘怀。

  “最大的工作量是社会调查。”李老认为,调查少,捐助多,这是一个问题。

  今年,江诗信爱心助学协会成员利用寒假的一周时间,分成7个小组,走访十堰、红安的贫困家庭,一共走访了200多人。去年实际上协会只有江老一人在走访,他一共走访了100人,但实际的捐助却达到了700人。

  其他的一些资助对象,多是地区学校的校长、班主任进行推荐。李老说出了一些担心:“推荐的一些学生是否真的贫困,江老一个人没有时间去走访,我们更重要的,是把大学生这个团体集合起来,他们可以利用长假时间,进行走访。”

  眼见为实。但是即便是走访了的家庭,一些助学组织也很难给他们要资助的对象划定一个标准。

  “最痛苦的是表决。”谢娅妮说,他们在选定了一些学生后,要进行筛选,最后要淘汰一些人。她回忆,一次表决时,她说一个孩子不够标准,因为还有比他更贫穷的孩子需要帮助。但是当她提了否决票后,她一直在自责。

  “江诗信”爱心助学协会得到了武汉市洪山区民政局的批准,但是像麦田计划这样一些公益类的助学组织,很难获取“合法身份”。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调研后称,全国各种社会组织有300万家,但在民政部登记的只有28万家。

  注册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注册,就不能大量接受外来资金,所以在资金上,多是志愿者自己筹钱解决。

  ■链接

  “爱心老人”江诗信

  江诗信,原为武汉市严西湖渔场离休干部,11月24日去世,享年72岁。老人生前14年来,矢志不移,倾尽家财资助233名贫困山区孩子上学,并带动社会力量帮助2400多名山区贫困孩子走进校门,被人誉为“希望老人”。为了帮助更多的失学儿童,他每年有9个月穿行在鄂、豫、陕三省偏远山区,足迹遍布600多个村庄。

  他说:“想要让所有贫困孩子都上学 ,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 ,让更多人了解、更多人关注、更多人参与,力量就更大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