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越洋”图书室 送给老教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07:53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今天下午,西南骨科奠基人、华西医院88岁的沈怀信教授将收到一份“大礼”-----一个由国外同行捐赠的、华西医院首个以本院医生命名的图书室。昨日下午,沈老造访了这个图书室。图书室里,上千册价值不菲的英文原版书籍都是来自图书室捐赠者-----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骨科生物力学研究室主任、川大华西临床医学院客座教授赵以·教授。

  沈怀信与赵以·,一个地处西南内陆,一个身在大洋彼岸;一个是外科手术医生,一个是应用力学博士,是为病人服务的理念让他们成为同道,相交27年。

  冒险接骨他失去三根手指

  88岁的沈怀信1945年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是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骨科医生。1949年9月,当时已经留院当外科医生的沈怀信开始担任住院总医师。医院里惟一一台活动X光机已经有20年的历史,发射的X射线量很大。靠着这台机器,沈怀信为无数的病人接骨疗伤。

  一般患者在X光机下接受几十秒的照射没有什么危害,但是沈怀信经年累月暴露在X光射线下,大量射线积累在他的体内。上世纪60年代初,沈怀信手背出现了溃疡,一直不能愈合。经过诊断,他患上了放射性皮炎。1981年的一台手术后,他的左手食指指尖被切除。此后,又经过七八次手术,沈怀信的左手三根手指被切除。

  两位专家相交27年

  1979年,当时在美国梅奥医院骨科生物力学实验室担任主任的赵以·教授率团访问成都,他来到华西医院,见到了当时任大外科副主任、骨科组组长的沈怀信,由此开始了他们长达27年的友谊。当时赵以·带来了关节置换的假体,这为以后开展关节置换手术提供了基础。在赵教授的启发下,沈怀信与高校合作于1980年研制成功了用于骨科手术固定的生物材料-----“骨水泥”,并于当年通过鉴定,可用于临床。

  现在88岁高龄的沈怀信每周坚持两个上午看门诊,还参加3次科室交班。

  设立奖学金鼓励后辈

  从1979年沈怀信和赵以·认识以后,沈怀信曾应邀访美,其后赵以·几次来华西讲学。最近,赵以·又提出他和夫人捐赠图书、电脑、影印机和由他发明的骨科专业软件和数据库,建立一个以沈怀信名字命名的图书室。赵以·将自己收藏的上千册英文原版书籍,整理打包,分成12箱托运过来。同时赵以·和他的夫人沈敬女士还捐赠5万元作为沈怀信、赵以·教授奖学金的启动基金,用来奖励在科研方面作出成绩的年轻医生。

  记者 刘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