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青春:一种别样的生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08:55 解放日报

  

青春:一种别样的生命力
在2006年上海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仪式上,即将奔赴西部的大学生们放飞梦想。第一次,有那么多沪上大中学生参与,收到选票100余万张。

  这般踊跃,这般热烈,只因为,选一个真正走进你昂扬青春心灵的“同桌的你”。

  就在今夜,在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将评选出十大“感动校园”

人物和集体;

  他们也许平凡,也许贫寒,甚至没有过多辉煌,但在一桩桩自发之举中,从他们灿烂的青春笑容中,你肯定能感受到一种别样从容的生命力,令人动容。

  记住那青春的脸庞

  今夜产生的十大当选者,是经各个高校推荐和专家遴选后的20位候选者中产生。

  为了这个结果,从11月10日到24日的社会投票中,通过网络、短信、纸制选票等多种形式的选票累计达100余万张。主办单位再广邀各领域专家组成评审团,对候选者进行最后评审,综合社会投票情况,产生最后入选的十大“感动校园”人物。

  在这20位候选者中,有的勇攀科学高峰,创新活力迸发;有的身残志坚,执着理想不弃;有的贫寒不坠其志,孝心感动天地;有的见义勇为,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有的毅然扎根西部,爱心照亮一片天地……

  机会也许只有一次

  刘英俊就是这样一位志愿服务西部的代表。

  整整一天,刘英俊找不出一点空闲时间。晚上11点,记者拨通了刘英俊的手机。手机那头,刘英俊的朋友急切地说:“哎呀,他刚回宿舍,又被他们局长叫去工地了,他走得太匆忙,手机还在这搁着呢。回来?估计12点以后了,这是常事……”

  掐指一算,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刘英俊在拉萨工作已3年。

  2003年6月13日,就在毕业前5天,小刘正准备去工作单位报到时,团中央等四部委组织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他毫不犹豫报了名。只因为,“工作可以再找,但去西藏历练自己的机会也许就只有这么一次。”

  去西部,哪个青年学子没有满腔热情,但首先要承受的,是生活的苦:高原稀薄的氧气,工地弥漫的灰土,洗澡、吃饭都成了问题,甚至上厕所都要走10分钟……还有最大的苦:“寂寞”。

  刘英俊咬牙坚持住了,只因为“这里真的很需要人才”。2004年12月1日,拉萨有史以来投资最高、设计标准最高,被称为“拉萨迎宾大道”的金珠西路改扩建工程开工,他受命担任工程甲方代表。9个月里,他白天带领监理、设计、质监人员现场管理,协调关系,检查每一道工序;晚上又恶补同学寄给他的城市道路建设书籍。除了春节休息了两天,他几乎没休假。

  “忠孝不能两全”,由于工作繁忙,且往返路费要4000多元,而他志愿者补贴每月不过800元,进藏3年来,小刘只回过4次家,其中一次前后逗留不到36个小时……

  去年8月,两年志愿者服务期结束,刘英俊又决定继续留在西藏。只因为,“我在西藏做志愿者是幸福、幸运的,各方面的帮助和鼓励都促使着我更加倍努力。我已经喜欢上了西藏,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把资助留给更需要的人

  眼前的乐斯文,一个17岁的小伙子,高高大大,黝黑的脸上带着腼腆的笑。但就是这么个大男孩,却早早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同龄人难以想象的艰难:父亲患脑瘤,双目逐渐失明、左手左脚残疾,多年卧病在床;母亲又在5年前患上了乳腺癌。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他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

  多年来,乐斯文一直有这么一张时间表:清晨5点起床,帮父母准备早餐,再上学;下午放学后,先到菜场买菜再回家,洗菜做饭,为一家人做晚餐;饭后,收拾好碗筷,拖地、整理屋子,安顿父母休息,开始学习……

  在父亲看来,儿子是天下最乐观的孩子。父亲记得:“第一次帮我洗澡,他才小学二年级,身高还不到我的胳肢窝。”加上完全没有经验,还没帮爸爸洗完澡,小乐自己倒成了“落汤鸡”。父亲满是心疼,但儿子却倔强地一直坚持至今。

  尽管家境困难,但乐斯文的懂事和善良,让这个家充满快乐。每天家人一起吃饭时,小乐都会把家里的饭桌变成“故事会”,告诉父母自己一天的经历、新读来的故事。

  “他是我们的‘120’。”五年级那年,母亲在医院治疗,是他把生病的爸爸扶到医院,带爸爸看医生;初中时,爸爸有时半夜会出现抽筋、呼吸困难,又是他,飞快地从温暖的被窝中爬出,将爸爸的头放平,保持呼吸畅通。

  如今,乐斯文正在大同中学读高二。在副校长邵清看来,乐斯文最大的过人之处,就是他积极的心态。在学校为印度洋海啸灾区募捐时,乐斯文捐出了30元。要知道,这可是他从每天的早餐钱里1元、2元“抠”出来的。去年,有关部门给乐斯文写来一封信,表示愿意资助他的大学学费,可他谢绝了。为什么?他一笑:读大学的钱,要靠勤工助学去挣,实在不行,还可以申请助学贷款。“现在日子好多了,妈妈病情稳定了,谢谢大家的关心,把资助留给更需要帮助的人吧。”

  那双眼睛永远使我难忘

  这是一道无形的墙,多少人闻艾色变。

  但邓贝西,一位上海中学的普通高中生,却一次次走进远在河南的艾滋村,给孩子们上课,和村民们聊天,尽力帮助他们。

  “我永远忘不了伉伉那双大眼睛。”邓贝西说,“前年,我偶然间看见一张揪心的照片,一个小男孩无助地瞪大眼睛。那就是才9岁的伉伉,因输血感染了艾滋病。我写信给他,才知他们家因受不了全村人的歧视,搬到了新疆;我又寄玩具和学习用品给他,可回信却是伉伉已医治无效去世的消息。那双眼睛永远使我难忘……”

  高中三年,邓贝西在繁忙的学习中抽空钻研防艾知识,并拜访“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高耀洁,“她78岁了,还在每天自费回复上百封信,高奶奶告诉我,要尽全力帮助别人,不要怕世俗眼光,她对我的影响很深。”

  就这样,邓贝西五赴艾滋村。第一次去河南双庙村回来,他立即写信给上海有关部门,联系企业,恳请他们伸出援助的手;第二次回来,他发现当地艾滋病母婴传染病例增多,孩子们只能用大人药的剂量,忍受副作用的痛苦,于是又和各大制药企业联络,希望他们能免费赠药;第三次回来,他在学校发起成立“同一社”,汇聚周围所有人的力量,并撰写了当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论文;第四次回来,他又忙着为那里新成立的“HIV”篮球俱乐部联系技术指导和装备支持……

  “现在我们的‘同一社’已经有250多名会员,今年举办了好几次捐款、义演活动。”眼前的邓贝西安静而从容,“也许我一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但我会尽力去做,只要我们人人伸出手,他们就能有更多温暖的感受。”

  他“疯狂”,但很有责任心

  陈恩桃走路总是风风火火,说话语速很快。中午刚和华侨谈妥资助贫困学生,下午又赶回学校面试工作,总有那么多人和事让他忙着。

  在回学校的路上,他给记者略略一算,“4年来我教了近30份家教:学生事务中心助学部助理、网络管理员、宿舍楼道清洁员、阅览室值班员……我都做过,现在还有六份工。”用赚来的钱,他除了供自己和弟弟上学外,还在捐助4个贫困孩子读书。“现在,这几个弟妹学习还不错。”

  1984年,陈恩桃出生在四川富顺县东湖镇楼台村,家里靠种地维持生计,读书从小学到中学,靠父母东拼西凑和学校减免学杂费,才勉强完成。3年前,他考上上海交大,拿着父母“砸锅卖铁”的6000元,来到上海。

  用陈恩桃的师妹杨智的话形容,“他‘疯狂’,但很有责任心。”

  说疯狂,陈恩桃被称作“打工王子”,大一,他一口气接下8份家教,后来更开始广接各种勤工助学工作,学校勤工助学岗位中2/3的工种全都接过,“那时候,每天早晨5点起床,晚上8点回宿舍,一天三餐都在车上解决。”小陈笑说,“就为了不再让父母为难。”

  说责任心,大一下学期,刚刚经济好转些的小陈,就“认领”了一名湖北贫困小学生,每年资助300元学费。这几年,他资助的对象最多时达6名。进校头两年,小陈4次无偿献血,还加入志愿者骨髓捐献库。“贫困是一个魔咒,我从这样的环境中走出来,就应该帮助更多的人也同样地走出来。我不过再辛苦些,可这些孩子就有书念啦。”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这是交大的校训,也成为陈恩桃自勉的箴言。去年10月,在他的倡导下,由交大150多名受到资助的贫困学生组成了“‘思源’爱心服务社”,走进社区开讲座、办学习班,帮助老人。

  如今已保送研究生的他,正打算参加去内蒙古的支教团,怀一颗感恩的心,报效社会。“我不会抱怨贫困。它是老师,让你懂得怎样生活,如何向困难挑战,这恰恰也是一生的财富。”

  未来的路上同行

  菁菁校园,这个培育灵魂、饱含生机的所在,从来不缺少感动。

  除了以上4位,20位候选者中,还有:连续两次夺得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冠军的上海交大ACM代表队;刻苦钻研专业技能的陈轶栋;远赴埃塞俄比亚支教极具志愿者服务精神的冯艾;热心公益崇尚奉献的大学生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集体;多次赴云南鲁甸灾区义诊的二军大博士团;见义勇为勇擒偷车贼的彭吟;关心血友病患者如亲人的唐荣华;克服左臂先天残疾全面提升素质的魏清;义务家教4万余次的兴家残疾人子女义务辅导学校;自费赴贵州毕节义务支教和社会调查的殷浩哲;体现强烈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张皓天;长期照顾非亲盲老的张梦琦;至孝至顺的张顺;赢得3项全国科技创新大奖的郑昊;战胜脑瘫影响自强不息的钟鸣;拥有多项发明专利、我国中学生获“英特尔成就奖”的第一人周家耀。

  团市委副书记徐枫指出,创建于“五四”运动时期的上海市学生联合会,历来就是上海学生中先进性人物的代表。“大中学生是这个城市中尤为生机盎然的一群,他们追求全面发展,追求卓越。此次,在市第十四次学代会召开之际,开展‘感动校园’人物评选,就是希望充分展现上海青年学子的风采,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先进榜样,进一步服务青年学子成长成才。”

  无论当选与否,我们都记住了你们青春的脸庞———

  为“同桌的你”喝彩;

  未来的路上,我们同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