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回眸入世5周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09:39 南方日报

  梅新育

  核心提示

  入世5年来,广东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成为全国的缩影。对外贸易连破2000亿美元、3000亿美元和4000亿美元大关;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进一步优化,2005年新批外资项目平

均规模达到283.2万美元,比2000年增加78.63万美元;“走出去”步伐加快,2000年以前我省企业境外投资累计协议额仅1.78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境外投资累计已达47.3亿美元,投资区域遍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6年12月11日,是中国正式签署入世协定书5周年的纪念日子。就总体而言,中国入世5年来贸易规模、资本流入和双顺差持续增长,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提升,出口商品国内增值率提高,表现之佳,超过了此前几乎所有人的想象。

  我们曾经担心入世之后进口猛烈冲击国内汽车、电子等市场,结果世人却看到了一个汽车出口大国正在快速崛起。即使是二战之后的日本汽车工业,似乎也不曾经历过这样的出口爆炸式增长;我们曾经担心入世之后国内市场大幅度开放导致我国国际收支逆转,结果却是中国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双顺差规模过大……所有这一切,充分显示了我国国民奋发向上、勇于竞争的可贵精神和杰出的聪明才智。

  表现优良事出有因

  尽管如此,过去5年我国的优良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应当归因于某些不可复制的因素:

  ——2000年下半年起世界经济陷入萧条,从2002年开始逐渐复苏,2004年、2005年步入景气高峰。用世界经济景气期间的数据与世界经济萧条期间的数据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我国经济真实竞争力提升的程度。

  ——国内市场逐步开放,先期开放的产业部门敏感性不如后期开放的产业部门那么高。

  ——利用外资数字屡创新高,国际生产能力向国内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掩盖了国内产业部门受到的冲击。而且,利用外资增长、国际生产能力加快向国内转移等因素固然有利于削弱当期进口冲击,但也埋下了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因为国内企业纷纷合资或被外资收购,国内市场份额被外资企业占据,以至于对外开放的28个产业部门中有21个为外资所主导,虽然通过外资企业国内生产替代了进口,从而大大削弱了进口冲击,但外资垄断和丧失自主创新主体的风险随之显著提升。

  因此,在入世5周年后国内市场开放度大大提高的形势下,中国企业仍然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两个领域全力应对,转变增长方式;我国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正在缓慢但持续、不可阻挡地上升,人民币汇率长期升值的趋势也已基本确定,均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紧迫性。

  国内市场开拓不够是最大失误

  中国是全世界规模最大、增长潜力最大、增长最快的新兴市场,国家调整过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将进一步推动国内市场的发展,中国国内市场也正因此日益成为世界各国企业的必争之地。在10月24日发布的欧盟对华贸易与投资战略文件《竞争与伙伴关系:欧盟-中国贸易与投资政策》中,欧盟贸易委员会就念念不忘: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市场是“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而中国国内市场规模等于巴西、印度总和的3倍。中国企业首要的工作就是确保本土市场,这不仅是因为本土市场对任何企业都是重要的,更因为中国国内消费者人数众多,在众多制成品领域有条件成长为全世界最大的单一国家市场,一旦中国国内市场跃居某种商品/服务的世界最大单一国家市场,中国国内市场的标准就可以相应成为世界市场的标准。我们一天到晚都在大声疾呼“与国际××接轨”,但“与国际接轨”隐含着标准、游戏规则由别人制订,我们只是扮演被动的接受者。在实践中,所谓“国际标准”、“国际惯例”,往往不过是美国标准、美国惯例的代名词而已。成为贸易强国的标志不是自己被动地去“与国际标准接轨”,而是让别人来与自己的标准接轨。如果说我们此前的经济发展战略有什么失误,那么最大的失误之一就是对国内市场开发程度不足。

  从效率创新入手增强竞争力

  在国内市场上,面对汹涌而至的外资军团,我国企业要做的事情就是继续从效率、自主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同时积极利用中西部地区开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的机遇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部分生产环节,部分化解成本上涨的压力。与此同时,鉴于对进口货物和服务扩大市场准入、积极扩大进口、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化解过高贸易顺差的压力已成为国家政策导向,给我们的企业开辟了进口业务的新天地,我国企业自当充分利用。

  中国企业要进行上述转变,政府有责任创造有利于激励上述转变的政策环境。我们设计、实施了过多的优惠政策,以至于企业把过多的精力用于寻求优惠而不是提高自身效率,开展自主创新。特别是对外资企业的优惠和相应对内资企业的“逆向歧视”,极大地抑制了企业提高效率的内在动力。作为逐利的市场主体,企业内部不同人员群体的地位取决于其给企业创造收益的能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改善管理增加收益,增进了社会整体利益。但对于企业自身而言,这条道路相对漫长、艰难;企业通过转换身份获取税收优惠,对全社会而言只不过是利益转移,但对于企业自身而言,走这条道路能够立竿见影地受益。这样,在一个存在“逆向歧视”和花样繁多的优惠措施的市场上,企业显然更加热衷于通过转换身份获取税收优惠,而不是劳心劳力地开展技术创新和改进生产管理。相应地,在这样的企业内部,更加吃香的是善于“政府公关”获得财税优惠的人,技术和管理人才则受到冷落;当那些善于“政府公关”而不善于实际技术与管理的人登上高位之后,他们多半不仅要在企业贯彻自己的“成功之道”,还会努力推动政府部门为他们继续走寻求优惠而不是自我提高之路创造“良好环境”。须知经济基础一旦形成,就会努力创造适合自己的上层建筑。近年我国汽车企业纷纷走上合资道路,同时纷纷缩减乃至撤销研发部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国入世决不意味着单方面地扩大国内市场准入,同时也意味着贸易伙伴对我国承担了更多、更深入的市场准入义务,这就为我国企业通过货物出口、服务和投资等途径角逐海外市场创造了更好的条件,需要善加利用。当然,在利用这些机遇的时候,不少中国企业需要改善以往过度依赖价格竞争的策略,一方面提高收益率,另一方面也避免过度激化与东道国同行的竞争关系,以至于恶化自己在海外的经营环境。我们的政府负有为本国企业创造更好环境的义务,也希望我国企业在海外遭受不公正待遇时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以便政府有关部门交涉,为我国贸易谈判部门提供“弹药”。

  把眼光投向世界的未来

  在入世5周年之际,我们必须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中国已经是一个大国,这是任何托词都无法掩饰、也完全没有必要掩饰的事实。一个大国有权利也有义务坦诚地提出自己的正当权益要求,一个拥有不断增强力量的大国表现过分谦卑,不会令疑忌者化解疑忌,只会令疑忌者更加疑忌这个国家的意图;更重要的是,这将从根本上损害这个国家国民自信向上的民族心态。在入世5周年之际,我们固然要回顾我们应对挑战的经历,更需要展望我们作为一个享受全部权力的成员将为世贸组织规则演化发挥何种作用。无论如何,作为拥有独立利益的大国,随着实力的增长,中国对西方主导制定实施的现行国际经贸规则的不公正性体会正日益痛切,现行国际经贸规则日益构成制约中国实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中国必然要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力图推动国际经贸规则向更符合自己期望的方向演化,中国财经外交的主题必将逐渐向“推动规则演化”转变,让我们摆脱“西方施压——中国回应”的被动思维方式窠臼,更多地把眼界投向这个世界的未来。

  中国崛起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贸易界最大的变化之一,入世以来中国经济的表现也确实可圈可点,以至于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把中国当作全球化时代最大的成功故事来描绘,东南沿海一些地区之繁荣富庶,也已经不让中等发达国家。尽管如此,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长征中,这5年不过是迈出了一两步而已,我们没有权利过多地沉湎于过去的成绩,我们有义务展望未来筹划进一步发展,让我们共同奋斗。

  五年三上新台阶今年突破五千亿

  ——入世五周年广东发展轨迹透视

  2000亿,3000亿,4000亿!入世5年来,广东对外贸易总额三上新台阶,而这一数据很有可能在今年再次刷新到5000亿美元的新水平。入世5年来,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全面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获得了丰厚的“入世红利”。

  “入世红利”不仅仅体现在对外贸易上,它进一步体现为5年中吸引外资量增质更优、“走出去”步伐加快,乃至更为宏观层面的经济总量、城乡居民储蓄等等一系列指标。“以开放促改革,在开放中跨越”,成为概括广东入世5年来发展轨迹最恰当不过的一句话。

  广泛参与全球分工尽享比较优势之利

  总结过去5年的经验,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指出,首先是入世为广东提供了相对更加自由、稳定和可预见的多边贸易环境,提供了充分发挥成本比较优势、参与全球分工的广阔空间。5年来,全省对外贸易连破2000亿美元、3000亿美元和4000亿美元大关;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进一步优化,2005年新批外资项目平均规模达到283.2万美元,比2000年增加78.63万美元;“走出去”步伐加快,2000年以前我省企业境外投资累计协议额仅1.78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境外投资累计已达47.3亿美元,投资区域遍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整体规模大幅增长的基础上,体现增长质量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进出口主力。与此同时,通过加工贸易“溢出效应”的带动,广东一般贸易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极大体现内生增长动力的提升。

  不仅仅是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开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人更是以其对“开放”的深刻理解,广泛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主动融入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上频频出招。

  CEPA协议于2003年6月签署后,时隔仅2个月,首次升格的粤港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就在广州举行,明确提出将合力打造粤港澳“大珠三角”区域经济。时至今日,广东已成为港澳服务业进入内地的桥头堡。以金融业为例,截至2006年6月广东共有港资银行22家,其中深圳已成为全国港资银行最多的城市。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战略构想的提出和实施,成为广东纵深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又一重大突破。从“大珠三角”到“泛珠三角”,粤港澳通过广阔的发展腹地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相关省区获得了加快对外开放、实现经济腾飞的机遇,整个区域也越来越被国外尤其是东盟国家视为进入中国市场的桥头堡,这一角色转变在“后过渡期”将更加显现出其战略意义。

  以开放促改革快马加鞭在“交锋”中成长

  广东能够获得如此丰厚的“入世红利”,决不仅仅是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全球分工所能概括。我们必须看到,较之这一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广东在全国改革开放大框架下,按照WTO法律、政策要求在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上先行一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建设。

  与此同时,直面各领域逐步开放后更激烈的竞争环境,直面反倾销、特保等一系列贸易摩擦,企业在被动和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竞争力。从入世之初的消极躲避到积极抗辩,被频繁卷入贸易摩擦的广东企业已经开始底气十足地成长起来。来自省外经贸厅的统计,目前涉案企业应诉率已从2001年的44%上升到90%,欧盟、美国、加拿大地区案件的应诉率更达到100%。

  可以说,无论是宏观经济层面还是微观企业层面,入世后全新的开放竞争环境,都成为深化改革、形成竞争新优势不可或缺的催化剂。尤其是在内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一系列竞争压力使我们愈发清醒地认识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迫在眉睫。省社科院教授丁力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使对外开放与内生经济竞争力提升得到有机统一,即着手将外源优势内源化。

  提升内源型经济增长力量,民营经济是不可或缺的主体。5年来特别是2003年以后,广东痛抓民营经济发展,3年大见成效,民营经济占GDP比重由2002年的24.6%预计提高到去年的40%,总量翻了一番。

  提升内源型经济增长力量,自主创新是唯一途径。通过多年来尤其是入世5年来在资金、人才、市场、技术等方面的积累,广东走自主创新之路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去年以来,我省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明确提出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的、具有广东特色的自主创新思路。

  立足历史新起点坚定不移深化开放

  “后过渡期”即将来临,我国各经济领域将进入更加全面、更广范围的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更为繁重,对自身竞争力的要求更高。

  首先从历史经验中可以肯定,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其次也必须认识到,绝不能因为目前各产业尚未受到严重影响而放松警惕。最关键的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地方政策措施的透明度、推动市场经济体系完善和观念转变、熟练运用WTO规则维护产业安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梁耀文表示,由于进入“后过渡期”我国将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广东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将更加积极地“表达自己的声音”,如积极配合国家在WTO多边贸易谈判和双边、区域自由贸易区谈判中向国家提出建议,争取在规则制订过程中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另据介绍,我国今年接受了WTO对我国的第一次贸易政策审议,总体上看各成员方对我国入世以来的总体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同时还透露出一个强烈的信号:WTO成员对我国各地方出台的贸易政策法规日益关注,“今后我国每两年将接受以此贸易政策审议,地方贸易政策法规受到的审查压力增大,各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这一形势,在今后经济贸易领域的法规政策制定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加强与WTO规则一致性研究,避免明显违反WTO规则的情况出现。”

  本报记者程满清

  策划:王垂林郭亦乐统筹:姜玉龙刘健东摄影:吴伟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