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是国家悲哀还是作家悲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12:00 光明网
王清

  新任中国作协“掌门人”、49岁美女作家铁凝日前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地说:“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如果养不起几个作家,可能就是一种悲哀”。

  我们可以原谅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人头脑里缺少“经济细胞”,大概在铁主席的思想里,“大国”指的就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忘记了温总理谆谆告诫我们的“中国

什么大数除以13亿都是小数,什么小事乘以13亿都是大事”的教诲,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也包括铁主席所在的文学领域,我们都算不上“大国”。铁主席所在的中国作协现有会员7690人,再加上各省、市、县作协会员,以及为会员提供吃喝拉撒睡保障的工作人员,国家要“养”的就不是几个作家的问题了。套用铁主席的话来说,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还很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要“包养”成千上万作家,真是作家的悲哀。

  作家是什么?作家就是写作的人,任何愿意写作的公民,都可以成为作家。作家和工人、农民、公务员没啥区别,也和卖烧饼的蹬三轮的擦皮鞋的倒腾火车票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个靠收购废旧报纸书刊为生的人,夜夜挑灯苦读,笔耕不辍,竟然写出了多本畅销书籍,你能不承认他是作家?新锐写手韩寒,坚决拒绝参加作协,你能否认他是作家?其实,作家早就应该走下自己给自己打造的“神坛”,抛弃自己为自己贴金的“光环”,从自己麻醉自己的“自恋情结”中清醒过来,回归真实的“人”,回到芸芸众生中。如此,才不会高傲自大,装神弄鬼,孤芳自赏,自娱自乐。

  当作家成为一种职业,以至于被国家“包养”起来,除了让作家衣食无忧,滋生惰性,自我封闭,与世隔绝外,看不出这种机制能够构建产生大作家、大作品的环境来。作家被“包养”后,或者闭门造车,或者无病呻吟,或者故弄玄虚,或者主观臆断,制造了一堆又一堆鸡肋式的文字。我国绝大部分作家的成名作,都产生被“包养”之前,就很能够说明“包养”是一种从苏联移植过来的不成功的做法。倒是许多业余作者,不断有鲜猛之作涌现,让人眼睛为之一亮。无奈之下,主管部门只好提倡这些被“包养”的作家要“深入生活”,要“三贴近”。如果他们不是被“包养”,而是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还用得着“体验生活”?

  放眼古今中外,大作家和大作品产生的土壤,只能够是作者与社会、与人民、与时代感同身受。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首,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苏联高尔基,做过轮船杂役、饭店跑堂、面包师、码头搬运工;英国狄更斯,擦过皮鞋,当过誊写员;捷克米兰·昆德拉,丢掉电影学院工作后,流浪到法国;美国海明威,曾参加过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长期担任驻欧洲记者;英国莎士比亚,先前在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过马,后逐渐成为剧院杂役、演员、剧作家……此类事例,不胜枚举。那种靠“包养”起来,过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生活,很难产生大作家和大作品。

  作家如果依靠稿费、版权收入养活不了自己和家人,就不要戴着“作家”的高帽子“死要面子活受罪”,该干嘛就干嘛去。作家真到了“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的地步,相信其作品肯定会洛阳纸贵、风靡一时,白哗哗的银子自然会流淌进腰包,挡都挡不住,还用得着国家“包养”?国家的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来自纳税人的贡赋,该“养”着的,更应该是农村的五保户、军烈属和城市的下岗职工、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这才是“雪中送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