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北京的“爷文化”原是倒着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18:00 光明网
李振忠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三十日电:北京市商务局三十日公布了《北京市商业零售企业员工行为礼仪规范(试行)》,禁止商业零售业服务人员乱发“爷”脾气,如不得有不耐烦情绪,严禁用轻蔑或审视的眼光扫视顾客等。

  如果说“爷”也是一种文化的话,那么,“爷文化”原是倒着的,也就是说,顾客才是上帝,顾客才是“爷”,笔者不是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但天下的道理是相通的,在老北

京各色买卖当中,各色店铺当中,没有哪个店小二、店伙计敢称自己是爷,只有进店来的顾客才敢称爷,有人踱进店来,伙计们会爷长爷短,爷您想要点什么?把顾客叫得心里热乎乎的,这兜里的银子也就被叫了出来,不想买的也买了,不想要的东西也要了,为什么,因为人家热情。也有不会得到“爷”待遇的,那就是叫花子、穷人,一上门来,就会被赶走,这才是个例。其实,这未必就是店伙计的自觉自愿的行动,而是老板要求这样做的,而店伙计要想得到丰厚的待遇,也必然会形成这种谦恭的态度,久而久之,真正的爷文化才得以形成,尽管“爷”存在高人一等的嫌疑,有点低看店伙计之嫌,但对于顾客来讲,恰恰如同今天的上帝之称一般,也只当作一种敬称,而不是真正的爷。

  而“爷文化”的反其道,是在大锅饭时期,店员们不管服务态度多么好,不管卖出去多少货,反正都那么多工资,不会因此而得到更多的奖金,爷就逐渐由顾客的一面,转到了店员的一面,轻蔑的眼神倒在其次,讥讽、嘲笑、挖苦,则是北京店员的最爱,似乎只有这样才说明这里是皇城根,似乎只有这样才说明做个北京人就该高人一等,那一股脑儿正宗的京腔京韵,在此时听起来是特别刺耳,流风至今,越演越烈,究其根源,还是大锅饭之后若干年来形成的定势,既然这种定势可以显示出北京人的“身份”和“才智”来,因此,这种“光荣传统”也就延续至今,以至令外国人的脸上也跟着难堪,更不用说,南来北往的非北京人了。一个现象是,来北京创业的,先要把舌头拐个弯儿,把北京话说溜了,才好在北京街头混,如果不是北京创业者而是游客,那也得装得象个北京人儿,下了火车飞机,立即把舌头尖卷起来,装出半个北京腔来拿捏着自己,生怕自己被当成孙子。

  建设北京的现代化也好,举办奥运会也好,还是作为首都也好,“爷文化”不利于北京的发展,也不利于树立真正的首都人形象,出台一些规定规范当然好,但唯一的解决之道,是让服务人员们明白究竟谁才是上帝,如果仍然不明白,不妨拿出过去老北京掌柜的对伙计的杀手锏来对付这种假“爷”,直至把“爷”的地位倒转过来为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