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家谱未必是对“没谱”的赎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9日00:15 红网

  浙江温岭,明代立县,长期偏于山角海陬,古来没有旺族大姓。改革开放以来,这是一个率先涉足市场经济的地方。就这样一个县级市,通过五年努力,被该市图书馆收藏的家谱,已经达到近90种1000多册,其中特别有价值的196册,已被发布在该市数字图书馆的网站上(12月6日《温岭日报》)。

  虽然家谱在中国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三大历史文献。但步

入现代社会以后,地缘取代血缘,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家谱长期隐身于祠堂供桌、农家箱底,“文革”期间更是经历了焚毁的劫难,劫后残余,寥寥无几。随着有家谱情结的老一辈相继谢世,中青年的家族意识日渐淡漠,他们对于进不进家谱,已经无所谓,甘于成为“没谱”的一代,作为宗族代表符号的家谱文化,不可避免地遭遇边缘化的壁垒。虽然家谱续修,成为一热,但已很难吸引文化名流投身其中,从编纂到印制,都鲜有精品问世。对有身份的修谱人来说,家谱是自我炫耀的文化资源;忙于谋生的族人,拿出修谱所需的几十元人头费,可能就意味着打架时能多个人手,做工时能多条门路。此外,未必还会有更多的实际意义。

  要知道,上古的家谱,是史官修撰的,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其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谱牒之学大盛,士族门官往往以此互为夸耀。到了宋代,民间兴起编撰家谱的风气,其体例据说还是苏洵所创,其作用也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到了明清两代,家谱的修撰蔚为大观,结构也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古代家谱,主要是明清两代的。有人因此把家谱的本质,说成是生命之链的接续。因为只有家谱,才能让最卑微的草民得以在文献记载的历史中,留下曾经生存的印记。家谱也因此对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征集并收藏这些家谱,是重要的文化积累,如果还能加以数字化,将会在更大的范围上发挥其史料的价值。

  至于此外的意义,有人提到了信任,说修谱过程中跟宗亲的联络,远比常人有着更多的信任;还有人把道德沦丧,归咎于数典忘祖,说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守法、敬老爱幼、敦厚和睦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再加上乡土社会也成了陌生人社会,乡村呈现出一种形式上的城市化,称谓混乱,长幼失序,也被认为是修谱的理由。

  家谱真能成为对“没谱”一代的赎救吗?恐怕难说。现代化的问题,只能通过推进现代化来解决。无论是信任危机、道德沦丧,还是社会失序,都不是家谱所能拯救的。但作为承载着大量史料信息的家谱,无疑应该成为地方图书馆收藏的珍品;而对于家谱的编撰者来说,家谱能被图书馆收藏,如果更能进入数字图书馆,那就能体现它更大的价值,更有了传世的希望。按照家谱的修撰习惯,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修了新的家谱,旧家谱除了留下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里,其余的都要销毁,而代之以新的家谱。这样的风俗习惯,使古老的家谱难以保存。所以说,无论是讲保留,还是讲传世,图书馆做的都是大好事,希望能有更多的家谱,能通过图书馆加以保留,能否赎救“没谱”的一代倒是其次。

稿源:红网 作者:慕毅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