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黄金周”何必轻易言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9日00:16 红网

  12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蔡继明完成的一项课题报告显示:实行数年的“黄金周”休假制度应该取消,并称黄金周对消费的拉动效应并不大,却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报告建议将法定假日分配给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四个中国传统节日,使原本一年中的114个节假日的总量仍不会变化。目前报告已提交国家旅游局(12月6日《京华时报》)。

  其实,近年来,有关“黄金周”存废的争议一直不断,一些相关人士也在积极为改革“黄金周”奔走呐喊,甚至提出了设立所谓“小黄金周”的建议。这次,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蔡继明以课题的形式将“黄金周”几乎“全盘否定”,并建议将法定假日分配给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四个中国传统节日,无疑再次将“黄金周”推向了是去是留的“十字路口”。

  对于蔡继明先生的课题报告,笔者以为,其针对中国式公民休假制度的“研究”并不充分,因为其只分析了“黄金周”不利的一面,并没有分析其有利的一面,另外其所提出的将法定假日分配给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四个中国传统节日的建议,也缺乏充足的理论根据,甚至可以说是一次制度设计上的观念倒退。

  首先,笔者以为,我们必须对“黄金周”给予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也就是说“黄金周”是不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一种制度设计?从“黄金周”诞生以来,中国老百姓首次有了相对集中的、较长时间的休闲时间,公民外出旅游的热情也日渐高涨,尤其是春节、五一、十一三个“七天长假”,让公众切身体会到了过节的浓郁气氛,享受到了休闲的乐趣,这都是“黄金周”制度设计的成功所在,全面否定“黄金周”的休假功能,决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尽管“黄金周”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相对于公民拥有更多休假的“自由空间”,出现的一些问题终归还是处于次要地位的。

  其次,我们该怎样设计我们的休假制度?中国休假制度原本就不完善,国外发达国家公民休假制度非常完善,哪怕总统、元首也定期休假,雷打不动。而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享受到完整的带薪休假?所以,笔者以为,我们必须围绕我们的国情来设计符合大众的休假制度。国庆、春节,这是我们的两大重要节日,按照蔡教授的设计,只给1天的休假时间,这本身就不合理,因为国庆假日是国家给予每个公民应有的法定假日,其含义不仅仅是放假,更重要的这是国庆日。而春节则是我们的传统假日,放假3天早已成为惯例,国庆、春节只放1天假,没有道理,想必老百姓也不会答应。此外,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理应单独设定为法定假日,自成一体,而不是去借用国庆、五一、春节的法定假日时间。

  其三,就是要充分考虑到中国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当今中国收入差距是在不断拉大的,对于广大低收入者来说,休假、休闲根本就是奢望。实行“黄金周”以来,实事求是讲,对中国经济拉动明显,就业增加,消费扩大、效益提高,有的企业、个体工商者全年的效益水平主要集中在这三个“黄金周”上,改革“黄金周”,无疑将迫使这些行业及工商个体户,谋求新的出路和效益来源。

  国家之大、人口之多,这都是休假制度设计不可能得到方方面面满足的一个现实问题,而且客观地说,中国公民集中休假是不太容易的。作为国家公务员、专家、学者、教授、公司白领等,他们经常有出差的机会,也有定期休假的待遇,这些群体是不愁有没有机会旅游、休闲的。但是对于广大普通百姓来说,一年之内是难得有集中休假时间的,他们往往需要在“黄金周”这样的制度下,享受到充足的探亲访友、外出旅游的机会,“黄金周”对他们来说,不是取消的问题,而是如何进一步保障好的问题。

  “黄金周”是中国休假制度的最大特色,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国家给予老百姓的休假权利及福利,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了传统的人文节日气氛,让老百姓感受到节日氛围的浓郁和热烈。不可否认,“黄金周”的确存在一些缺陷,但是改革“黄金周”恰恰会适得其反,让老百姓失去更多的集中休假的机会,类似3天的“小黄金周”,可以说什么地方也去不了,什么事也干不了,纯粹就是休假“资源”浪费。

  所以,对于“黄金周”,笔者是坚决反对取消建议的。取消“黄金周”就是让符合中国公民休假、休闲的特色消失、让特色没有了特色,让国庆、春节失去浓郁的节日色彩,如此,反而凸现休假制度设计理念的倒退。

  此外,改革“黄金周”制度设计,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公众的感受,我们不仅需要专家的“一家之言”,更需要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的充分表达。有关部门不妨多做一下社会调查尤其是全民调查,让公众来判定该如何放假,该如何对待“黄金周”。笔者以为,在暂时没有其他比“黄金周”制度设计更好的“设计”时,“黄金周”不宜贸然言废。

稿源:红网 作者:唐卫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