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拔高"捐赠价值是把双刃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9日02:47 大河网-河南商报

  ■

  王攀(本报评论员)

  昨天上午,郑州一家公司,将38台电视机、30台电脑、72张大理石茶几、200组沙发等旧物品,捐给信阳老区。然而,在捐赠仪式上,因为按原价20万元的标准,意外遭到对方

拒绝。后来,20万元的标价被抹掉后,捐赠才得以完成。这样,一次原本献爱心的捐赠因为标价问题,搞得双方最后都很不愉快。(详见今日本报A05版)

  别说两年,就是一天,只要使用,就无法改变旧物事实。而旧物价值一般低于购买价格。尽管我们对郑州这家公司的捐赠行为表示赞赏,但这种“拔高”捐赠物价值的做法欠妥。目前,由于捐赠物品还没有专门的估价机构,造成现实中,捐赠者随意“拔高”捐赠物价值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做,无非是捐赠者面子上好看。

  “拔高”捐赠物价值,对捐赠者来说,面子光彩了,但对于受捐者,却丢“面子”,甚至是受“委屈”。明明是旧物品,却非要按新物品价值;得到的捐赠物品没有“名至实归”,受捐者自然不痛快。往小处说,受捐者没面子;往大处说,有点不尊重人--明明一个馒头,硬说一块金砖,搁谁身上,都觉得不舒服。

  尊重每一个受捐者,我们不能因为捐赠而“居高临下”。只有把对方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捐赠这一道德高尚之举才更加纯粹,否则,不愉快和尴尬就难免出现。当然,我们宁愿相信,郑州这家公司仅仅是捐赠细节上的无意和疏忽;我们也宁愿相信,这只是现实中普遍存在“拔高”捐赠物价值的一个事例而已。

  捐赠是一种纯粹的道德行为,但现在,这一道德行为,已经被赋予更多的商业目的。比如,在企业的公共关系管理中,其中一项就是利用捐赠树企业形象。当然,这既有利于慈善事业,又有惠于企业形象的“双赢”行为,原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企业的形象宣传而离谱地“拔高”捐赠物价值,就有点偏离捐赠的慈善目的。

  曾有媒体报道,在镜头下,在公众的注目下,一些企业动辄捐赠多少万元,结果有的成为空头支票--事后,这些为宣传自身形象而夸下海口的假捐赠企业,遭受捐单位的追讨;也有的拿不出承诺的那么多,被媒体予以披露。这些,都是任意“拔高”捐赠财物而造成的结果。其实,这反而影响了企业形象。

  同样,郑州这家企业好心捐赠,本是对双方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然而,就是因为过于“拔高”了捐赠物价值,结果造成这样的尴尬,让企业处于非议之中--这是值得企业在公关管理上思考的问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